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王唯山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会委员,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建筑学院教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着力促进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会议强调,城市工作需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发展动力,更加突出特色发展。同时,会议部署了系列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以守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以及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等。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从战略高度为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基于对会议精神的深刻领会与贯彻,结合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与趋势,可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一、发掘“价值特色”,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
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任务,是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求的深化与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型历史文化遗产数量持续增长,历史地段、历史风貌建筑等新保护类型的纳入,进一步充实了保护传承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体系是历史文化载体的整体性呈现,而价值则是载体存在的本源。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独特魅力构成了保护传承工作的根基与灵魂,因此,完善保护传承体系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持续发掘城市历史文化的多元价值与特色。文化自信的树立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则需要延伸历史价值的保护维度。除古代文化遗产外,近代以来,从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阶段,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涉台文化、华侨文化、改革创新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其价值与特色日益凸显。越来越多承载此类多元价值的城市遗产正被纳入保护范畴,涵盖历史道路、校园、厂区、公园、河道及周边环境等物质遗存。对这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及其载体的深入发掘,将为保护传承体系的完善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二、凸显“以人为本”,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共享机制
会议强调,城市工作需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即需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导向。城市文脉的延续不仅是对“过去故事”的留存,更应融入当代生活的烟火气,守护“有人的文脉”,防止历史空间因人口流失或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的“空心化”与“博物馆化”。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载体,其集中体现了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有机融合,是城市生命有机体的鲜活呈现。在保护物质遗存与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历史文化街区需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对于街区内的古老建筑,可基于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功能活化利用,以适配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需求;对于近现代建筑,则应通过提升建筑机能、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延续其生活功能,实现活态传承。凸显“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构建遗产保护成果的共享机制,以保障保护传承工作的可持续性。为此,需从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出发,深化共享机制建设:通过建立遗产保护发展权转移、财政补贴、奖励与反哺等制度,推动保护责任从“要我保”向“我要保”转变;同时,需从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与遗产共享视角出发,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参与模式,确保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三、借力“城市更新”,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效实施
会议明确将“推进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包括促进城市文脉赓续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阶段转向稳定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导模式。在此背景下,需借力城市更新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实施。快速城镇化时期,部分地区因采用“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导致大量既有及潜在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系列政策,通过立法与制度设计,建立“先地下、后地上”“先评估、后建设”等机制,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从本质上看,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本身即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因此,需将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更新过程中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对象采取差异化策略,实现“积极保护”的目标。近年来各地涌现的“针灸式”“绣花式”等微更新手段,正是在城市更新语境下对历史文化进行精细化保护的生动实践,其核心在于在维护城市有机生命体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历史空间的适应性再生。通过此类方式,可使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文化记忆在城市街区中和谐共存,形成独特的文化层积景观。最终,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转化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与文创开发等路径,推动城市实现特色化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发掘多元价值以完善保护体系、立足以人为本以构建共享机制、借力城市更新以创新实施路径,积极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