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时隔十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中,对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两个转向”的形势判断和未来城市工作遵循“五个转变”的重要原则,值得重点把握和学习贯彻落实。
第一,“两个转向”的形势判断,既是本次会议召开的现实背景,也是确定未来城市工作原则的重要依据。
一是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2011-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9个百分点,2021-2024年降为0.78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预计未来10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会进一步降至0.6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全国城镇人口增幅有限,增量人口占比仅约6%,而城市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
二是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以前适应增量扩张时期的大规模房地产和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城市已经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搞建设,而是在“现状图”上更新存量空间。城市工作要从更多重视前期建设转向更多重视后期运营,从“七分建三分管”转向“三分建七分管”,着力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基层治理资源配置,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由此可见,“两个转向”的形势判断,清晰表明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进入重要的转折关口,深刻揭示城市发展和城市工作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亟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时指明方向。
第二,“五个转变”的重要原则,既是适应形势变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方法指引。
一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改变以往“见物不见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切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才能真正将城市建设成为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过去粗放外延的发展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也无法适应城市更新时代的要求。只有转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注重存量资源的盘活利用,切实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过去城市发展的动力单一,大拆大建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加上新城新区开发的招商引资模式,造成产业同质化竞争和城市风貌“千城一面”。只有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才能切实增强发展动力,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进入城市更新时期,城市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建设为主”转向“治理为重”。只有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才能切实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水平,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五是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加强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贯通融合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维护各个环节,才能切实增强城市政策的协同性,真正实现城市发展形成合力。
总而言之,“两个转向”的形势判断与“五个转变”的重要原则紧密关联,是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工作的“参照系”和“指南针”,而这两者共同的“转”字,可能就是深入理解本次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牛鼻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着力提高落实各项任务部署的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