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李咏华:筑牢城市生命线——韧性优先、智慧赋能、系统重塑的现代化新路径

2025-08-11 11:2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李咏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首次提升为与“创新、宜居、美丽、文明、智慧”并列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六大目标之一,并用“加快”“强化”“加强”三个力度词部署了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超高层建筑限制、自然灾害防治和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等任务,这在历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是前所未有的。

1 制度韧性的再优化:迈向跨部门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未来的韧性城市建设,将把“治理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制度常态。纵向看,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将进一步压缩层级壁垒,通过统一的数据底座、共享的监测网络和标准化的应急预案,实现风险信息的分钟级汇聚与指令级同步;横向看,自然资源、住房建设、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将在“一张图”框架下重塑业务流程,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到运营维护全周期嵌入韧性指标,形成“规划—建设—管理—应急”无缝衔接的闭环。通过立法授权、财政激励和第三方评估,跨部门协同将从“联动会议”升级为“联动算法”,让每一条管线、每一栋建筑、每一片社区都成为韧性网络中的可计算节点。

2 空间韧性的再提升:走向蓝绿灰融合的系统迭代

面向未来,城市空间将超越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单一维度的思维,迈向蓝绿灰深度融合的系统迭代。规划层面,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系统预留雨洪行泄通道、通风廊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并以弹性指标动态校正土地用途;建设层面,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将把海绵城市、立体绿化、分布式能源、模块化管廊等技术作为标准配置,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一体化;运维层面,通过数字孪生与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蓝绿灰系统的运行状态,提前预判并调度资源,使城市在极端气候事件面前具备自适应、自修复、自演化的能力。空间韧性不再是单一工程的叠加,而是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持续进阶。

3 技术韧性的再进化:构建“智慧-韧性操作系统”而非简单“普惠共享”

技术体系将从“单点智能”走向“系统智能”:国家层面将建成覆盖全国的“韧性云”——一个基于 CIM+AI 的操作系统,向下兼容各类物联网终端,向上开放算法仓与场景库,为不同能级的城市提供按需订阅的韧性服务;通过“韧性即服务”(RaaS)模式,城市可按灾害类型、风险等级调用地震链式推演、台风动态路径、洪涝淹没模拟等微服务,实现“千城千面”的韧性策略快速生成与部署; 结合巨灾保险、韧性债券、REITs 等金融工具,形成“技术-资本-场景”闭环,为操作系统持续升级提供市场化动力。最终,城市将像更新手机操作系统一样,定期在线升级其“智慧-韧性内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健、灵活、可持续的生长态势。

4 社会韧性的再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韧性文化生态

未来的韧性城市将把“人民”视为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智能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风险教育、沉浸式的社区演练和开放共享的众包平台,城市将培育出覆盖全龄、全职业、全天候的“第一响应人网络”。社区规划师、责任规划师与数字志愿者将共同把专业语言转译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共创的韧性场景,让风险沟通成为邻里日常的“公共对话”。当城市把每一次极端事件都转化为集体学习的机会,社会韧性便从“专家话语”升级为“市民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持续积累城市安全的社会资本。

韧性城市不是一场“运动式”创建,而是一次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把“安全”从底线保障提升为价值追求,把“风险”从末端处置前移到源头治理,把“人民”从服务对象转为共治主体。正如会议所强调的,“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未来的城乡规划工作者不仅要当好空间设计师,更要成为风险沟通的翻译者、制度创新的协调者和公共价值的守护者。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在不确定的时代成为人民群众“无惧风雨”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