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田银生:以对生活的尊重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2025-08-11 10:0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田银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会委员,华南理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7月14日至15日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近些年来,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建章立制、明确对象、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等各个方面都成绩斐然。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时期,文脉赓续的任务更加繁重,所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为此,要寻求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路径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次会议还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要激活城市内在动力,追求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也指出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一条道路,即把尊重人民的基本生活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生活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根基。城市首先是人居环境,只有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要求,才能谈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量优秀的实践已经给予了证明。比如我国有很多历史街区,由于时代变迁,不同程度地存在狭小拥挤、品质不高等问题,居民常常做出一些房屋改造活动。一些地方能从生活的高度理解这些活动,善加对待,很好地平衡了历史保护和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反,也有地方没有认识到这些活动对居民的意义,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严加禁止,结果都出了问题。前者的危害显而易见,使得乱象丛生而损害历史文化。后者看似保护,实则限制了必要的发展,割裂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变成僵化的保护,出现了很多事与愿违的保护性衰败。正反例子都说明,无视生活的需求必然损害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基本功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文化也因此失去了载体而不复存在。在现实中还可以看到,凡是把历史街区、村镇的居民迁出,把生活场所变异为商业牟利工具的,大都以失败而告终。

生活是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的土壤。对于历史文化,不仅要保护传承还要创新发展。没有生活的土壤,文化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文化的创新发展并非刻意而为,而是生活的凝练和升华,我国灿烂的文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比如,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十分繁荣的一个时期,我们不能否认文化名人对此的贡献,但更应该看到民众生活的基础作用。当时,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开始趋向近代化,平民性质得到了极大增强,开放性的商业街市全天候支持公共活动,用来满足百姓的各种日常需求。城市充满了烟火气,不仅使市民文化勃兴,还造就了高雅文化的土壤,养成了很多重要的文化成就。

宋词是一个典型例子。词原本是用于表演的唱词,产生于唐朝中期,风行于五代,入宋后却长期沉寂,到真、仁年间才又骤然转盛。这种转变源自百姓的娱乐需求。在当时的街市上,除了一般商店外,还有“瓦子”一类的演出场所,有说唱、杂技、音乐、舞蹈等各种演出,其中“小唱” 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为此产生了对词的旺盛需求。词人柳永很受欢迎,他的词很符合大众口味,极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词在北宋的重新兴起。在这样的基础上,文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词的偏见,以新的态度和内容进行创作,终于把宋词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除了宋词之外,我国的小说、戏剧、曲艺、绘画等等,都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壮大起来的。

生活本身也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曲折向前,各种宏大事件是发展的高潮,使得历史文化精彩纷呈。但在所有辉煌的背后都有平凡的生活作为支撑,它们以多元复杂的作用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共同书写了历史文化的篇章。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城市从近代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刻,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但在初期,却无视工人阶级的生活,对他们的住房漠不关心,使其居住条件极其恶劣,恩格斯对此曾有详细的描述和批判。然而,低劣的工人住房急速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使得瘟疫反复流行,把城市和社会都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认识到这一点后,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围绕工人住房进行城市革新,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的各种探索,住房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直到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更是把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但不难发现,这四大功能都是普普通通的生活需求。所以,整个一部近现代城市史,除了生产力进步外,对生活的关注始终是一条平行的主线,与今天的“以人为本”并无二致。

对生活的尊重能更加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一般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条,前者是以政府为主体开展工作,后者则是让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进来。两条路径各有优点,前者的工作效率高,后者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两者的结合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理想模式。当前,“自上而下”的工作做得较好,但“自下而上”亟需加强。为此要把居民生活与历史保护很好地协调起来,让他们从中获益而不是受损,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他们参与的热情,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