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潘丽珍:保护历史文脉,赋能城市更新,提升利用传承水平

2025-08-11 09:3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潘丽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委员,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理事长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时隔十年之后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城市发展领域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关键时期,会议明确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特别是明确了城市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将涵盖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风貌保护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和重视。

在科学研判我国城市化水平、质量与阶段性特点基础上,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转向了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将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理念正从粗放型增长走向内涵式发展,从物质空间建设为主转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在这一背景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与根基。每一座古老的建筑、每一条幽深的街巷、每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迁,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让子孙后代能够领略到城市独特魅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又是城市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在习总书记的亲自倡导和推动下,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众多的城市通过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的具体实践,唤醒了城市历史文化活力、盘活了沉寂的遗产资源、丰富了城市产业业态和新经济的创新力,城市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实现了质的跃升。广州的永庆坊,成都的东郊记忆和宽窄巷,北京的前门大街、亮马河以及798、751更新项目,上海的上生所、衡复与张园街区、苏州河和滨江两岸的城市更新等等。城市文化与风貌保护项目给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带来了新内容、新机遇和新模式。有数据显示,在全国仅仅是工业文化遗产盘活利用就已超过2000处!为此,创造了15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这充分证明,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

当前,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新阶段推动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如何避免以城市更新的名义开始新一轮的“大拆大建”,或者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名义搞成面目全非。坚定地落实好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城市治理“要用绣花功夫”重要要求,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传承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一是很多城市对自身需要保护的要素、对象,家底不清、规划不细、措施不明;二是保护与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与政策滞后,影响政府的决策效率;三是资金投入仅靠政府财力支撑,缺乏多渠道融资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与内涵式发展背景下,专业策划、专业规划与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守护城市记忆、更好的传承历史文脉的根本保障。

一是,认真、全面做好城市的体检,特别是要摸清城市文化要素与保护对象的家底,为制定高水平的保护利用规划、指导实施项目的前期策划、实施规划提供遵循。

二是,把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总体发展战略,根据城市特色与职能定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旧城功能布局优化和人居环境改善,制定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指引。

三是,注重城市的综合治理,在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基础上,突出整治城市环境要素,宜多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方式,通过微更新和多措并举,以小切口推动解决大问题,同时逐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丰富并增强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要加强城市设计指引和建筑设计管理,精细化、专业化、长效化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

四是,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坚持“有机更新”理念,针对不同的情况科学制定更新策略与实施方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积极性。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和文化认同引导,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实业态与优化城市功能,让更多的场景体验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激发出街区活力,进而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宜居宜业的吸引力。

五是,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推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探索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使其融入当代社会;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保护和利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六是,科技赋能将是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未来趋势。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为科技赋能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比如:数字采集与建档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等,这些先进技术将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今后我们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积极落实好会议精神,在具体实践中主动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守护好城市的基因和文化根脉,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