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邓兴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感知学术专班负责人,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 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感知学术专班负责人助理,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创新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箐丛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六大目标之一,放在突出的位置。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面对人口体量巨大、功能高度复合、风险类型多元的城市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既为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创新、宜居、韧性、文明等其他维度目标赋能。
伴随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城市运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快速转变,治理精度和效率面临新的要求,需要通过精准感知,实现从经验驱动向规律认知的跃升。今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设立“城市感知学术专班”,通过规划与遥感、人工智能、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城市治理的感知支撑体系。
城市感知通过物理空间、社会经济空间与地下空间的多维度感知,利用融合计算、仿真推演、智能认知、优化调整等融合认知技术手段,支撑经济产业、人民生活、城市更新、城乡融合、资源管理、城市安全等等重点治理场景。构建“感-融-知-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掌握城市发展运行规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施性、品质性,助力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感:全域全息,让城市“看得见”
包括“天-空-地-海”环境感知,“人-地-房-业-行”社会要素感知和“地质-管线-设施”透明城市感知一体化感知技术,实现城市体征全息感知、实时洞察。
环境感知方面,集成卫星遥感、低空遥感、地面监测与海洋观测等多类手段,形成多层次感知能力,实现对地表环境的全天候、多尺度与多视角感知。如低空遥感方面,整合“无人机-机巢-控制平台”的全链条低空遥感软硬件装备,建设低空遥感监测网,利用“遥感+AI”,在重点区域巡查、违建治理、智能巡查、应急响应等领域实现智能化应用,成为守护城市安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市民福祉的时空智能新型基础设施。
社会感知方面,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发展,收集个体通过移动终端、社交媒体、众包平台等不断生成带有时空标记与语义属性的地理数据,不仅可以反映人类活动的空间轨迹与行为特征,也揭示了城市社会环境中的动态互动与情境变化。此外,整合各类商事主体经营、投融资等企业运行数据,建立“产业链图谱、知识技术图谱、人才网络图谱”,可以精准感知城市产业发展脉搏。
透明城市方面,集成地下管线、地质钻孔、地下建筑等数据资源,推进城市地表与地下系统的同步可视与协同认知,构建可调用、可剖切的三维地质模型,可用于隧道掘进、基坑开挖等工程的空间预演与风险评估,以及地质异常区域的结构还原与应急研判;构建基于极化SAR的卫星探漏技术,实现高精度地下管线探漏;构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巡检技术及装备体系,形成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自主巡检能力,实现对地下空间的智能感知。
二、知:融合认知,让规划“更智慧”
基于时空计算引擎,能够实现海量全要素时空数据的统一存储与高性能计算。利用多模态规划大模型,可同时处理卫星影像、建筑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经济统计报表等多源时空信息,实现地理空间、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维度的跨模态语义理解与要素关联,推动规划实践从“定性描述”转向“科学推演”的新阶段。
存量提质时代,面向大范围城市更新中数据量大、实施繁琐等问题,集成测绘、规划、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力量,通过智能分析工具,辅助从数据处理、“成本-收益”测算到方案生成的规划全流程,兼顾短期拆迁成本、中期建设投入与长期经济社会效益,预判不同方案下居民的搬迁意愿、商户的经营影响,让城市更新“看得见问题、算得准需求、给得出方案”。
三、用:精准触达,让治理“有温度”
城市感知技术的应用场景连接人民城市建设各个神经末梢,在人民生活、城市安全、资源管理、交通治理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智慧手段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城市发展梗阻,实现各类资源的精准供给,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城市治理细节中落地生根。
如15分钟生活圈建设,借助手机信令,把握全龄人群活动规律,评估分析设施缺口。通过将社区生活圈建设与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历史街区活化等场景相结合,精准增加婴幼儿托管、无差别教育、技能培训、尊严式养老、外卖与生鲜配送中心、文化集市等新空间新设施,实现多元功能融合与城市活力提升。
如电动自行车精准治理,可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建设统一的“停放充电一张图”,能够对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热点区域进行研判,合理规划新增停车区和充电桩布局,引导电动自行车合理停放、安全充电,为市民创造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站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迈向存量提质的时代转折点,面对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新使命,城市感知正日益成为支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能力,它推动我们以系统的思维理解城市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工具提升治理反应力,以精准的手段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城市感知学术专班将持续汇聚多学科智慧,深化关键技术研究,倾力打造“能感知、会思考、献决策”的“城乡操作系统”,助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