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太原海绵城市未来五年蓝图绘就

2016-11-21 08:54 来源:山西晚报

11月18日,太原规划网公布,《太原市海绵城市 专 项 规 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目前处于公示阶段。本次规划依托太原市生态本底特征,以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和强化水安全为重点。根据《规划》,未来,太原市将通过生态环境美化、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居民区建设等方式,实现中心城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综合效应。太原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将建成“三山环绕,一水中分,东西水系护古都;四廊两楔分隔,九块六斑镶嵌,田绿相簇拥龙城”格局。

以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和强化水安全为重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利用渗水率高的路面材质及地下各种雨水管网设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避免城市遇到暴雨时出现“看海”的尴尬。

本次专项规划的范围包括太原市的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的侯村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高村乡,引黄工程输水管线两侧20米和汾河一、二库周围500米范围,面积为2712平方公里。中心区域是北至上兰和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西至西山边山地区,东至东山边山地区,南至姚村,面积695平方公里。

未来,太原市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依托“两山对峙、汾水中流”的生态特征,以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和强化水安全为重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城市蓝绿空间,把太原建设成为环境良好、功能完善、集约节约、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名城。

根据《规划》,太原市将构建城市大海绵体系,规划并保护山体林地等生态保育区及水生态敏感区。此次规划综合考虑了太原市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定位、规划理念、经济发展等,并结合水资源现状,考虑到用水需求和经济合理性,综合选取海绵城市的六大类22项建设指标,与本市相关的建设内容进行匹配。

其中,包括多个重点建设目标,具体为:生态岸线恢复80%,城市热岛效应要明显缓解;内涝防治标准:中心城区50年一遇,清徐县和阳曲县为20年至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中心城区100年一遇,清徐县和阳曲县为50年一遇;雨水资源利用率为5%,污水再生利用率为25%,城市污水处理率100%。

山、水、林、田、湖与城市空间有机组合

根据《规划》,太原市海绵城市的总体格局是城市的山、水、林、田、湖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组合,形成“三山环绕,一水中分,东西水系保护古都,四廊两楔分隔,九块六斑镶嵌,田绿相簇拥龙城”的美丽景象。

一、三山环绕,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岭山、系舟山和东山、西山,从北、东、西三个方向拱卫中心城区所在的太原盆地,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提供了丰沛的降水。三山地区,不仅是水土流失控制的重点地区,也是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的重要地区。管控措施:太原市将严格控制北、东、西三个方向的城市建设规模,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开展东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西山矿区的生态修复。

二、一水中分,汾河是太原盆地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将太原盆地沿南北方向一分为二。汾河是太原生态、环境、景观、水资源等系统结构的主轴,其在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中对水资源平衡、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控制、城市防洪、景观生态等主要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管控措施:加强汾河的水源地保护,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兴水增绿。在汾河干流以及两侧低洼区,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葡萄串”等蓄水工程,恢复水域湿地,重建流域水系。

三、东西水系保护古都,太原盆地周边向山地过渡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从山地向汾河发育了多条边山支沟,从东西两山向盆地汇流,最终进入汾河。自然连通的河网结构是城市生态功能恢复和海绵城市功能格局构建的基础条件,在海绵城市空间中具有重要的上下衔接和功能串联的作用。以汾河为界限,将这些边山支沟分为东山水系和西山水系,共计11条边山支沟。其中,东山水系包括杨兴河、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等;西山水系包括北排洪渠、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冶峪河、风峪河等。这些边山支沟不仅承担了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是城市重要的景观水体,为城市安全和品质提供了支撑。管控措施:严格控制上述流域内地下水的开采,依法关停泉域保护区和河源保护区内的煤矿,加强晋泉、兰泉泉域和地下水系的保护。分别实施11条河流的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沿河管道截污和河道治理。

四、四廊两楔分隔,中心城区与清徐县之间有大面积的耕地,基本农田的比例相当高;与阳曲县之间还有大面积的耕地、草地和林地。这些生态斑块相拥,构成了两条生态隔离轴,控制城市的蔓延发展。管控措施:太原市将沿北涧河和北排洪渠,构建沿河绿带,串联两侧的森林公园和城市绿地,形成贯穿城区、串联东西山的生态廊道。同时,沿绕城高速的南环,构建沿路防护绿带,形成沟通西山万亩生态园与东山绿地的生态廊道。另外,在龙城大街南侧以及太钢南侧,各规划一条东西向的绿楔,贯穿城区,沟通汾河和周边绿地。

五、九块六斑镶嵌,围绕城市周边分布大型的生态绿地、郊野公园以及大片的生态隔离地区,构成了九大生态区域,分别是葡峰山庄森林公园、天龙山自然保护区、天龙山森林公园、崛(山加围)山—柳林河风景区、北郊苗圃、新阳森林公园、龙城森林公园以及中心城区与阳曲县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中心城区以及与清徐县之间的农业生态带。管控措施:太原市将在主要的生态轴上提取较大规模的绿地、公园和湿地,构成六块区域的小生态环境,分别是晋阳湖公园、万亩生态园、森林公园、嘉节公园、双塔公园、西张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这些区域要加强公园绿地的建设,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网络。

六、田绿相簇拥龙城,太原市大型的生态绿地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周边和中心城区以及阳曲县、清徐县之间,这是构成城市发展的天然生态园。管控措施:建设小型城市绿地,发挥其径流控制、环境改善、水源涵养等作用,共同为太原市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未来,遇暴雨行车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

根据《规划》,太原市将在现有水资源分布的基础上,控制用水总量和限制地下水开采,提高再生水在市政、环卫等方面的用水比例,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其中,主要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饮用水100%安全。太原市将执行地下水压采计划,逐步关停中心城区自备井,实现地下水源的良性循环。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要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

二、增大河道排洪能力。太原市将采取“拦、排、截、植”措施,加固河流上游调蓄拦洪工程,合理有效地运用上游水库、缓洪池拦蓄和调节洪水,削减下游洪峰流量。疏挖河道、修筑堤防,增大河道排洪能力。拦截高地或山坡来水,从高处将洪水导走。植树种草,增强土地的抗冲蚀能力,减少泥沙的流失。重点对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等市区内的河道,按防洪标准拓宽,清淤,加高加宽防洪堤,并注重水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对枣沟、马庄、南沙河、南坪头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整修1号、4号、谷旦、新店、黑驼等缓洪池等,行使调蓄、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威胁。加强水库、缓洪池、河道等用地的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不得侵占。

三、中心城区能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时,城市主干道能正常通车,行车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其余道路的积水不超过25厘米,积水消退时间不大于1小时。暴雨时,学校、医院、防洪指挥部等敏感区域以及重要出入口能正常通车。其余居民小区的积水水位低于建筑物出入口,不对群众生命财产产生威胁。采取措施保障地铁、大型下沉式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通道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高于外围防涝标准内积涝水位。全面提高太原水系的防洪排涝标准,具体是:汾河、南沙河、北排洪渠、冶峪沟、开化截流沟、风峪河、太钢地区的防洪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其余河道要达到50年一遇。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完善城市雨水管网,要实现“小雨不积水”。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