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2024-10-30 09:07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

导读

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有关要求,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总结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微信图片_20241030090903.png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第一批)

一、制度机制创新

(一)健全工作机制

1.上海市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作为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载体,探索创新建设路径和工作方法,建立起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多主体协作的工作机制。纵向搭建“城市—城区—社区”三级工作体系,各部门各区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纳入有关专项政策,制定儿童友好学校、医院、滨水空间以及母婴设施等方面建设标准指引,如浦东新区发布儿童友好城区规划导则。横向构建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主体、多领域协同建设体系,合力推进28 项行动99 项任务落实。

2.河北省保定市建立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与妇联协同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工作机制。妇联全过程参与儿童友好空间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审查和实施,做到第一时间知晓项目进度,全面参加研讨建议和审查决策,并对项目实施进行实时监督。如,市妇联参加了环城水系、儿童公园、老旧小区等改造项目设计论证会,提出适儿化改造意见,推动儿童友好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发展。

(二)制定地方性管理规定

1.广东省广州市发布《广州市公园适儿化改造指引》,“以点带面”引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目前,广州市已构建形成市区两级“1+12”儿童公园体系,以儿童参与为核心,持续推进城市公园适儿化改造,丰富自然生态、科普文化、亲子交流有机融合的儿童友好活动场地,为儿童打造了丰富多元的友好成长空间。

2.江苏省苏州市发布《苏州市儿童友好出行交通设施设置指南》,推广儿童友好标志、友好专用通道、限速禁鸣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明确“公交直达、地库接送、不同交通种类分区”的校园周边交通组织模式,缓解上下学期间交通拥堵,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目前苏州市完成125 所中小学校的儿童友好交通建设改造。

3.海南省海口市编制《海口市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构建城区、街镇、社区(村)三个层级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体系,塑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生态游憩空间、文体演艺空间、学校教育空间、医疗照护空间、校外实践空间、交通出行空间等场景。如,海口市建设改造多条滨海滨河绿道,串联众多儿童游憩空间,让儿童在漫步骑行中体验海洋文化、研学自然生态。

(三)统筹街区(片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1.湖南省长沙市在马栏山片区“点、线、面”结合开展适儿化改造。在“点”上,建设儿童气象观察站、自然教育科普馆、儿童医疗站等儿童服务设施,增加儿童娱乐休憩设施和活动空间。在“线”上,增设护学专用通道,完善出行标识,对高架桥下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安全、连续的儿童学径网络。在“面”上,设计儿童友好地图,串联起集科普、娱乐、休憩、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儿童成长空间,全力塑造儿童友好场景。

2.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统筹西岸国际艺术园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新昌路—宁波路美好生活街区,整体打造儿童友好街区。以1 米儿童视角为设计理念,把街区内28 处儿童活动场地、27 处儿童服务设施以及5 个国家级博物馆、11 处母婴室、3 处应急救援室有机串联起来,系统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改造提升历史步道、休憩设施,组织儿童对大运河拱宸桥段两岸风貌提升献计献策,联动45 家商铺为儿童体验历史文化提供公益服务,构建起生动的“运河故事”叙事空间,让儿童充分感受到空间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

3.广东省佛山市新城片区统筹3 公里范围内“一带九馆两小园”打造全方位全龄段儿童友好空间。在东平河滨江湿地景观带内为儿童开辟探索自然、游乐休憩的专门区域,构建儿童友好生活圈。如利用东平大桥的桥下空间,建设了儿童足球场、小型篮球场。在佛山科学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城市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世纪莲体育馆、大剧院设计建设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打造儿童友好场馆,如青少年宫设立涵盖国防、交通、消防等33 个科普展项,构建儿童友好学习圈。

4.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纳入街道建设改造重点工程中统筹推进,系统开展学校、社区周边公共活动空间的适儿化改造,打造让儿童亲近自然科学、了解历史文化的“正定文化课堂”,形成点、线、面融合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如,结合城市公园、广场以及街道内的开放空间,增设儿童运动、游乐设施,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公共空间。

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一)实施社区适儿化改造

1.广东省珠海市南村社区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微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儿童球场、亲子菜园等室外活动场地5 万平方米,改造提升3 条儿童上学道路,按照不同年龄分区域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增加儿童友好标识,创造安全、绿色成长环境。推进邻里中心、社区用房等既有设施复合利用,打造绘本馆、阅览室等社区儿童微空间,提供绘本阅读、心理辅导、书法训练等服务,满足儿童对美好成长空间的新需求。

2.江西省赣州市狮子岭社区有机嵌入儿童友好空间。配建幼儿园、儿童之家、童心书屋等儿童服务设施,利用闲置空地和架空层打造童梦乐园、儿童剧场等儿童活动场地,增设游乐设施50余套,在街角空地植入24 节气、航天文化装置等科普元素,组织7 支志愿者队伍提供社会实践、非遗文化等儿童活动,为儿童营造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空间。

(二)完善社区服务场景

1.浙江省衢州市新荷社区打造老幼融合的友好空间。利用闲置空间增设托育中心,拓展儿童活动空间。依托儿童之家、妇儿驿站打造共富工坊,组织退休教师、老党员们为儿童开展作业、兴趣辅导,让照看儿童的妇女和老人在工坊中做来料加工,有效兼顾照料孩子与增加收入的需求。在共富工坊中开设“精灵书画屋”,向特殊儿童开办公益性国画课程,开展亲子活动进社区、家教常识进社区等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2.四川省成都市花照壁社区打造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在项目建设中兼顾儿童和老年人需求,建设2 公里儿童友好慢行步道,串联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幼儿园、学校、党群服务中心、居民院落等空间,改造6 处7000 平方米社区公共空间,增设健身、营养厨房、手工坊等助老适老服务,让老年人休憩健身的同时,实现“15 分钟遛娃”。

(三)引导多元主体参与

1.上海市长宁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具有栖息地功能的社区生境花园建设中,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吸引居民、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目前已完成24 座生境花园建设。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听取社区儿童等居民的意见建议,将儿童友好、自然教育等要求融入方案。建设运维阶段,组织儿童参与生境花园建设活动,制定生境花园居民管理公约和维护手册,形成以社区志愿者管理维护为主,共建单位、公益组织共同支持的运维管理机制。

2.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将儿童友好作为社区建设重要内容,整合区、街道、社区与物业、运营单位各方力量,搭建儿童建言发声平台,多方协作、凝聚合力,整体推进项目谋划、设计和实施。如,缤纷社区成立缤纷儿童观察团,引入专业服务运营机构,统筹打造了包括托育中心、成长驿站、儿童友好书房、儿童“医防护”健康综合体等在内的1.17 万平方米儿童友好服务设施和1.5 公里无忧通学路,多元协同共筑安全、有趣、触手可及的儿童学习生活空间。

三、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

(一) 多措并举实施改造

1.北京市昌平区将老厂房更新改造为北科婴幼学苑托育设施。保留沙河毛条厂车间的外观风貌和主体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设置14 个教学班、5 间功能教室、生活体验区、公共阅读区、室内活动区等,着力解决周边居民托育难题。提升婴幼儿生活环境品质,在室内加装天窗等通风采光和空气净化设备,确保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和温度适宜。将厂区内空地改造为活动场地,设置动物生态区、植物生态区和阳光生命区,满足婴幼儿游戏、运动、照护和教育需求。

2.河南省郑州市经开区第一幼儿园以“趣教育”为主题实施适儿化改造。在室外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增加自然生态空间,设置自然美育区、角色体验区等趣味游戏空间,在室内建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创趣空间和以科技体验游戏为主的探趣空间,满足儿童向往自然、好奇探索的成长需求。

3.河北省衡水市儿童医院按照“温馨如家”的理念实施适儿化改造。医院空间和环境设施采用无棱角设计,增设防滑地板、防撞带、防夹手门板,强化安全保障。将儿童诊疗区改造为暖色调,设置软包座椅沙发、母婴室、儿童专用家具和卫具,增加儿童专用采血窗口,提高就诊舒适度。扩展休闲娱乐区,增设儿童娱乐设施,打造“儿童科技墙”,配套儿童教具、情景小舞台等,营造富有趣味的候诊环境。

(二)探索可持续建设运营模式

1.广东省深圳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妇儿大厦改造为儿童友好空间。妇儿大厦改造项目采用PPP 模式实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项目设计改造中,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结构和布局,在外立面增加遮阳网格,用色彩区分功能空间,并将原本用作停车的庭院改造为公共活动空间,做到了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和环境友好。项目运营管理中,在优先保障妇儿发展、家庭关爱等基本功能基础上,引入亲子陪伴、幼儿托育、演艺剧场等新业态,采用自营联营合营模式,将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有机融合起来,确保项目持续有活力。

(三)推动儿童全过程参与

1.浙江省义乌市小玩国幼儿园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实施更新改造。项目设计中,组织儿童与设计师对话,参与规划设计讨论,表达想法与需求,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儿童兴趣和身心特点。改造过程中,组织儿童为大树刷桐油、挂风铃、搭建树屋,塑造开放互动的户外场地空间,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合作学习。改造完成后,定期举办儿童座谈会、问卷调查活动,开办四季体验课程,倾听儿童对活动空间和设施使用的意见建议,提升儿童归属感。

2.湖北省武汉市开展“我的城市我做主”儿童友好主题活动,设立儿童友好信箱,组织中小学生为自己的城市、社区建言献策,引导儿童参与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做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如,武汉市硚口区图书馆收到小学生来信后,邀请小读者、儿童代表进行现场对话,梳理汇总洗手盆高度、厕所布局等具体改造意见,落实到改造设计方案中并予以实施。

四、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

(一)营建安全连续的慢行系统

1.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以出行友好、活动友好为主题打造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建设1600米安全畅通的通学路,新增独立连续的非机动车道2000 米,改造交通稳静化路口5 处,增设抬升式过街横道、降速标识等,在通学路沿线打造儿童友好公园、小型城市客厅等儿童活动空间,整体提升街区环境品质,让儿童公平享有便捷、舒适、包容的设施空间。

(二)改造校园周边通行环境

1.浙江省宁波市对江北实验小学周边街道的通行环境进行适儿化改造。在人行道上设计建设连接东、西校区及小公园的风雨廊,并在机动车道侧形成接驳区,做到家长接送车辆即停即走。在校门口建设功能复合的通学公园,设置休闲、健身等场地和设施,为家长提供舒适的等候空间。调整人行道路缘石高度,铺装防滑易清理的材料,抬高斑马线,实现步行优先与安全便捷。

2.安徽省合肥市更新改造天山公园,解决周边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接送难问题。在临近校园的区域增设公园出入口,将原来的树池护栏改造为座椅,设置家长等候区,增加公厕厕位、无障碍通道等配套设施,缓解学校门口拥堵状况,解决上下学接送难、家长等候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

3.山东省威海市在鲸园小学对面建设社区公园,解决家长接送难、停车难问题。在社区公园地下增设停车位,缓解上下学时段交通压力;在公园内设置家长等候区、儿童游憩等各类服务设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休闲娱乐需求;通过天桥联系学校和家长等候区,在改善学校交通环境的同时提供接送便利。

五、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

(一)建设儿童友好公园

1.四川省雅安市将熊猫绿岛公园建设为儿童友好公园。结合周边山水环境特点,以大熊猫为主题,设计建设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的活动场地和游乐空间,包括艺术中心、亲子中心、熊猫雕塑、滑梯蹦床、轮滑场地等,让儿童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结合公园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科普教育,植入自然教育、美育教育、科技体验等功能,提高儿童综合素养。

2.重庆市渝中区从“一米高度”出发,将红岩公园建设为儿童友好公园。充分利用公园漏斗形地形地势,将沟谷平坦区域建设为5000 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和阳光草坪,设置10 余种儿童游乐设施,增加陪护休闲座椅,配套儿童马桶、洗手台等设施,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游乐空间。建设3000 米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串联周边红岩村、红色革命纪念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让儿童在游乐中浸润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3.海南省三亚市在海棠湾生态公园内打造儿童乐园。开展生态修复,融入文化元素,设计建设黎锦乐园、耕食乐园、船坞乐园、潮汐沙湾等儿童活动区,采用木头、麻绳、藤竹等当地材料搭建儿童游乐设施,利用原有地形、火山岩和热带植物,塑造独具趣味的探险场景,让儿童在游乐中探索自然、感知文化。

4.辽宁省沈阳市将青少年宫周边绿地改造为儿童友好公园。项目设计阶段,广泛征集周边儿童及家长的建议,将各方需求融入到设计方案中。项目实施阶段,以“希望·追梦”为主题,设置亲子区、低龄区、游戏区、轮滑区等功能区域,拓展儿童游乐空间,营造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的活动场景。

(二)增加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

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对半塘公园进行适儿化改造。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特点,在半塘公园内开辟出1 万平方米用于建设“松鼠探险园”,塑造银杏拾光隧道、奇幻森林乐园、彩虹广场、自然探险乐园、休憩乐园、拾光露营广场等六大场景,植入游乐、科普、休憩功能,纳入适儿化引导标识、图书漂流站、家长休憩区等配套设施,定期举办儿童读书会,让儿童在兼具教育和趣味的公共空间中游戏休憩、健康成长。

2.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将魅力之城小区绿地改造提升为社牛牧场儿童宠物公园。结合居民提出的“儿童+宠物+全龄段友好+开放共享”需求,将小区绿地划分为儿童游乐、宠物活动、休闲健身、文化服务片区,植入儿童乐园、宠物之家、社区书店、绿植服务站等功能和设施,举办创意集市、亲子活动、绘画比赛、公益课堂等社区活动,让儿童在家门口享有高品质空间和服务。

3.广东省东莞市在松山湖高新区科学公园中建设儿童友好中子乐园。按照科技创新友好的原则,乐园将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与活动场地设计、娱乐设施配套巧妙结合起来,把散裂中子源原理转换为“生态探索水乐园、滑滑变速乐园、转转乐园、碰碰乐园、球球微乐园”5 个儿童游戏场地,让儿童在游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放大中子乐园示范效应,开放乐园周边的实验室、产业基地、科研院所,打造科普研学地图,进一步丰富儿童科学体验。

六、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盘活利用既有场地空间

1.北京市东城区联合北京银行将和平里支行打造为儿童友好网点。按照“1 米高度看世界”理念,将金融服务与财商教育、文体活动、亲子互动、公益传递等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儿童友好空间。开展适儿化改造,设置益智区、诵读区、绘画展、专属儿童柜台,融合东城区儿童友好地图、历史文化元素,打造“1 米长廊”特色区域。向儿童无门槛开放,发行儿童友好联名小京卡,定期举办特色研学、亲子体验等主题活动,助力儿童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

2.上海市杨浦区将滨江空间5.5 公里示范段打造为儿童成长友好空间。编制《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将工业遗产、科技体验与儿童友好空间设计结合起来。依托沿线城市景观和公共建筑,建设改造乐动力杨浦滨江运动公园、电厂遗迹探索乐园、绿之丘儿童科创实践基地、皂梦空间等25 个特色空间场馆,融入科普教育、历史人文、技能体验、生态健康、红色研学等元素,打造寓教于乐的校外活动场所。

3.江苏省无锡市将运河艺术公园打造为校外活动场地。通过水系整治、植物优化、增设设施等方式,为儿童打造自然科普、体育运动、环保教育和乡情教育基地。以“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为游览路线,串联原有的米市码头、民族音乐博物馆、奥林匹克纪念馆、周怀民藏画馆等历史遗存,建设开放的游学空间。新增艺术雕塑、涂鸦墙、绘画展等,强化美育功能。开展“跟着课本看运河”等20 多场研学活动,举办儿童晚会、市集等10 余次,丰富儿童课余生活,营造友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4.广东省珠海市将梅华环保生态中心打造为生活垃圾示范教育基地。对原来堆放市政园林和环卫设施的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垃圾分类体验馆,面向儿童展示科普垃圾分类的完整链条和再生利用过程,并在场馆内设置儿童艺术手工专区,引导儿童利用废弃物创作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培育儿童环保理念。利用山脚闲置地拓展户外活动场地,开辟儿童种植菜园、花园,设立手工坊、育花车间、农作坊、观鸟区等儿童友好工作坊,打造富有趣味的素质拓展场所。

5.山东省枣庄市在两岸公园内打造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健身广场、篮球场、非标准足球场地、活力乐园等儿童运动区、游乐区,融入文化要素,营造寓情于景的教育课堂。设置植物科普基地、农作物体验园、花卉观察园等自然科普区,开展科普课堂、认领小树等活动,打造寓教于乐的自然课堂。组织写生、非遗制作、诗歌比赛等活动,让儿童沉浸式体验艺术魅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