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霍晓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2025年7月14至15日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第二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会议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擘画,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等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会议科学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工作“两个转向”的历史阶段与“五个转变”的时代需求,正是这些重大变化催生了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指导城市工作的核心关注,在此次会议中被列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内容再一次得以明确要求。为求更准确理解,对会议文件中“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一重点任务及其要点结合近年来城市建设情况加以深入体会,并从“两个转向”“五个转变”的角度审视未来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对重点任务及要点的理解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之一“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文化物,以文润城,以文育人,表现出中央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文明塑造之间紧密关系的根本理解。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建设文明城市建立关联,“崇德向善”正是建设文明城市的目标之一。会议的相关表述体现了新时代以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连贯性,并通过强调任务要点加以深化。
任务要点之一是“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要求“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目前,“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古今全贯通”的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等预保护机制普遍建立,新时代以来,新增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地历史城市涌现很多保护利用传承的经验做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大幅提升。但是面向2035年,仍然要做很多工作以进一步健全体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协调统合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普查、认定、一张图的数据库建设,继续提升并汇聚整合保护活化过程中的知识、技术与管理,有很多制度瓶颈尚待打通,有很多支撑机制仍需创新。
任务要点之二是“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提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品味”,并指出“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重视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工作,对文化传承理念的理解不够正确”等问题。今天,建筑风格盲目西化、城市环境盲目造景等问题已得到显著改观,但“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很多历史城市的独特格局与风貌仍然有大量修补工作待推进,对见山望水的城市特色格局的辨识与管控,对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的科学理解与转化,对融汇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建成环境风貌的精细化引导等仍然是很多城市需要努力的方向。
任务要点之三是“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一要点的内涵,一方面延续了一般意义上历史城市保护要重视对物质遗存实体及其所依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8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强调的“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城市保护尤其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要求,既要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脉”,也要保护城市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自然景观”,还要保护塑造了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人类活动及其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关系——“人文地理”,也可称之为文化景观。这三者都是城市独特性的重要构成。任务要点三的提法在延续以往要求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表达了城市保护中对文化要素、自然要素,以及文化与自然相生互动、不可分割的关系要素等三方面的保护。
任务要点四是“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是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承,一定有利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中华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也一定会助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对与两个转向、五个转变相结合的理解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面向城市工作“两个转向”的历史阶段、“五个转变”的时代需求,体现出新历史时期带来的的重大作为机遇,以及响应时代需要的关键工作特征。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当下面临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特征的变化对于其他城市工作可能是呼唤改变的冲击,但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却是正值良机。因为在快速城镇化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复杂建成环境里的历史文化遗产往往被当做快速逐利开发的绊脚石,在盲目改造、大拆大建中被破坏。而在稳定的城镇化时期以及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对新建规模的有限需求,对建成环境的特色塑造,以及存量环境高度复杂带来的审慎决策,都促使各方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传承文脉、彰显特色,有效提升更新工作的历史性意义与综合效益。
会议提出的城市工作形势面临理念、方式、动力、重心、方法等五方面的转变,并要求各项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这些变化。这五方面的具体转变,也确是当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难点所在,积极拥抱变化,必将推动更高水平的保护传承工作。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应认识到历史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服务、最终要融入人的生活,因此要将“人”置于保护传承的中心位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应在尊重社区主体性、关注公众需求的前提下惠及更广泛人群。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强调科学保护,精准投入,激活关键,带动整体复兴。鼓励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在保护前提下承载多种兼容功能。整合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的资金与资源,集中力量用于保护利用,避免重复低效的投入。开展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评估与工程技术水平提升。
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核心在于挖掘提炼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将文化独特性融入发展动能,将遗产基因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以历史乡愁与文化魅力吸引并留住人才。通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助力每一座城市都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目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以及充满自豪感的精神家园。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制度供给,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的治理框架,创新政策工具箱,激励社会参与。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与资源支撑,稳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多元融资渠道。提升专业化治理水平,建设高素质人才梯队,提升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科技赋能水平,培育专业社会力量。推动多元共治与长效运行,深化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落实监管考核,确保保护传承的投入效能。
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立足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进一步弥合利益分歧,整合多元力量,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内外贯通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行动网络。
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所有城市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既是文明延续的使命,也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时代担当。此次城市工作会议再一次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提出的工作要求既延续了新时代以来的理念,也因为应对形势变化而带来城市工作思路的升级与变革,必将促进新的城市发展阶段更高水平的历史文化保护,指引更卓著、更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城市文明赓续!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