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陈春谛、毕凌岚、周伟奇: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共筑生命共同体

2025-08-20 09:2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陈春谛、毕凌岚、周伟奇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陈春谛,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

毕凌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

周伟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

2025年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为重点任务。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首次将城市环境纳入全球保护体系,其目标12明确提出“大幅提高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绿地面积、质量和连通性,并可持续地利用绿地,确保城市规划中纳入生物多样性,增强本地生物多样性、生态连通性和完整性,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以及与自然的联系,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化以及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构筑城市生命共同体,科研与实践创新双重驱动

传统观念认为城市是一个生物匮乏的区域;但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表明因为高度异质化景观,城市生物多样性比周边地区更高。城市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却承载着70%以上的人类活动;预计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超过70%。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占比不大,却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保障民生福祉。城市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社会-生态双重属性——某类物种因具有被人喜爱、偏好的属性,受人类选择和干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筛选机制始终普遍存在。这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组成与分布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本质差异。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双重危机背景下,亟需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重构生命共同体。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三个核心支柱之上:首先,深度解构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其次,遵循循证科学的决策方法;最终系统性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全周期闭环实践。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市于2025年初率先发布《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4年-2030年)》,构建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新格局。成都市创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360°环城生态公园体系,121个特色公园与78座景观桥梁串联形成翡翠项链的生态廊道,实现公园城市生物栖息地全域贯通,为本土动植物提供迁徙走廊与繁育庇护所。此外,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为全球最大城市绿心,其中仅青龙湖湿地公园记录到野生鸟类200多种,成为中心城区最大鸟类多样性保育地。

人民城市为人民,共建、共育、共享激活生物友好新模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强调人民是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与成果共享者,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聚焦群众需求,在治理中激发公众参与,在发展中保障民生福祉,为新时代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指明方向。而近年来发展的智能技术重构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新范式,为人民共建、共育、共享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带来了变革潜力。激光雷达构建的树种识别系统使古树名木实现厘米级数字化建档,市民扫码即可读取树木的百年生长史;人工智能驱动的物种分布预测模型,优化生物迁徙的生态廊道。从2023年开始,成都市民、鸟类爱好者们持续在龙门山鸟类迁徙季守望猛禽,记录种类、数量、分布、迁徙路线,及时上报盗猎威胁。这些技术突破显著降低了公众参与门槛——平台、小程序、小游戏以公民科学形式将生物多样性监测转化为可视化交互界面,吸引更多市民成为城市良好生态环境贡献者,巩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形成动态的“城市生态图谱”弥合学术研究与保护、治理实践之间的鸿沟。持续促进新技术突破与包容性生态治理策略的跨学科与公众协同,对生物友好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要素不再是空间开发的约束条件,而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不仅正在催生绿色基建、碳汇交易等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在塑造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文明形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