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关注城市工作的“人民性”。要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既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城市发展规律的总结提炼,更是我们城市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第一,会议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
本次会议在重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并要求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既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反复强调城市工作的人民性,正是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发展规律看,我国城市正经历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动力逻辑转变,人的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导向,城市发展动力正从“土地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破解“重物轻人”的路径依赖也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发展目标是城市工作人民性的具象化表达。
“创新城市”激发人民的创造潜能。建设创新城市首先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要构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城市环境,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的城市创新场景,释放人和企业的创造力,既要考虑“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三链融合,也要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氛围,杭州能够诞生出“六小龙”,离不开城市良好的创新生态。当然,各地应结合自身的要素禀赋,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质生产力。
“宜居城市”回应人民的生活向往。会议强调“优化空间结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本质上是要解决“城市病”,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补短板等,使城市发展建设从“见物不见人”转向“以人为本”,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跨越,结合城市体检,从守安全、补短板、提品质的角度,按照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标准,稳中求进的推进相关工作。
“美丽城市”守护人民的生态权益。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落实会议精神,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建设始终,按照“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思想,将环境质量转化为民生福祉,让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绿色空间成为普惠公共产品。国内外比较来看,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环境“面积总量够,服务质量不够”的情况,下一步要从满足生物多样性和满足人的需求两个角度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韧性城市”筑牢人民的安全底线。本次会议把解决城市的安全韧性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并聚焦基础设施、住房、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系统性提出了工作部署,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要通过构建“全周期管理”风险防控体系,让城市成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屏障。
“文明城市”涵养人民的精神气质。建设文明城市本质上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等,保护城市记忆,培育时代新风,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统一。
“智慧城市”提升人民的治理体验。建设智慧城市的要义是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应用,而是更加注重治理的有效性。会议强调“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政务服务、优化城市管理、破解民生难题,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治理效能提升增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总之,六大目标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支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期城市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任务部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