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让城市更有韧性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2024-12-16 10:11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 邢 灿

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为韧性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通常指城市遭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的时候,能够有效防御风险、快速恢复运转,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城市防灾能力。

当前,城市各类灾害、安全事故易发多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何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建设治理融合创新的产物。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它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提升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是打造韧性城市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升城市韧性,即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冲击时的抵御、适应和恢复能力。

“同时,韧性城市建设理念也指导着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强调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以确保城市在面临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和快速恢复。”盘和林说。

王凯认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充分释放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落地实施一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有效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同时,能更好适应居民消费新趋势,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

此外,在王凯看来,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1城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将数据变为资产,数字化车间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居民登录数字平台即可高效办理就业、入学、住房等多件事项……在重庆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2020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重庆等16个城市开展首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202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扩容增至21个市(区),增加了天津滨海新区、烟台、温州、长沙、常德等。

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还组织开展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一系列新基建专项试点。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增长动能的重要途径。”有关司局负责人这样评价道。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试点城市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和升级,提高了城市治理效率和水平,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性,有效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梳理试点城市建设经验,王鹏认为,试点城市普遍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明确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券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

“试点城市还注重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间协同合作,形成了共同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很多试点城市通过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王鹏说。

王鹏还提到,试点城市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发展。一些试点城市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水平。

《意见》提出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发展智慧住区、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数字家庭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11项重点任务。

在受访专家看来,《意见》发布将为我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

切忌不顾实际一哄而上

相较于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技术含量高、应用赋能强、折旧速度快等特点。

基于上述特点,受访专家提醒,如果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发展,在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项目规划上盲目冲动、贪大求全,过于图新图洋图前沿,偏离地方需求和发展实际,则有可能造成地方债务危机,挤压其他领域投资。

“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不顾客观情况一哄而上,坚决不搞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本地城市发展实际。

以不同规模的城市为例,盘和林认为,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应重点关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系统等方式,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宜居性;中小城市或县城则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如加强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对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紧迫程度不一。受访专家认为,各地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等有序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王鹏认为,这些城市可以重点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效率和质量。

“中部城市普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王鹏建议,这些城市可以重点推进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如排水、供电、燃气等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同时,适度发展智慧住区和数字家庭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西部城市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王鹏看来,这些城市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重点加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城市应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