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解读 | 王凯:如何打造“韧性”城市

2024-12-09 15:17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央视新闻直播间针对 《意见》主要内容作了专家解读。

当前,城市各类灾害安全事故易发多发,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20多个试点城市当中,有综合试点也有专项试点。像上海市实现了一网统管,来开展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像在深圳,通过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打造了先锋底座,实现了多项的先锋应用。像在广州,不仅推进了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而且把新城建还当作一个产业来做,实现了城市建设和产业协同发展。所以通过这几年的试点建设来看,我们要把它(新城建)当做体系来建,把它当做系统来抓,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把它当做产业来做,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如何理解打造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旨在解决哪些当前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在哪些地方发力?您认为最关键的技术革新和政策支持是什么?如何确保这些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居民的日常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战场。城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新城建是立足城市发展新形势,以城市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应用创新为驱动,充分运用新基建发展成果,面向城市高质量专项发展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建设与管理,构建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推进新城建,一是充分释放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落地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带动有效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二是更好适应居民消费新趋势,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三是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的工作要求,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发展需求和突出问题,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安全、韧性提升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谋划了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发展、智慧住区、房屋建设管理智慧化、数字家庭、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发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仍有较大空间,《意见》提出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住区、数字家庭、智能建造等建设改造工作,事关城市长远发展,是落实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的发展要求。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持续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和高品质服务供给,可有效兼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品质升级,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极大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转型。

打造韧性城市,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请分别从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等方面展开谈一谈。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的基石、城市韧性能力的物质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面临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体系,提升城市韧性。《意见》提出2027年和2030年新城建工作目标,明确了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数字家庭建设等重点任务,旨在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有利于实现对城市自身运行状态的精细感知,有利于实现对城市面临内外风险的精准把控,有利于实现对城市安全治理体系的精密织构,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对打造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依托城市CIM平台基础底座,可实现基于一张底图的城市多系统安全运行实施态势呈现与深度融合分析。通过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发展智慧住区、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可以对城市运行面临的内部外部风险进行主动感知、智能研判、全面评估,实现对风险的自动预警、早期控制和精准管理,起到小隐患防于未然、小灾避免酿成大患、大灾化为小情的风险管控效果,有助于在统一体系下对负有不同责任、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进行高效协调、资源调配,打通“部门墙”,进一步理顺城市安全管理体系与机制。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引领调动居民参与,有助于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据了解,目前已在21个城市开始新城建试点,已经形成了哪些好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各地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新城建是一项全新的任务,指导意见印发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在21个城市开展了两批新城建综合试点工作。试点城市积极推动,落地实施了一批新城建项目,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案例,创新探索出一批模式做法。如,福州市以智能化创新城市排水防涝联排联调机制建设,嘉兴市智慧社区和瓶装燃气智能化建设,深圳市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杭州、青岛等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

在试点工作中,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市场化融资有待拓展。新城建资金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没有普遍形成多元化筹措机制。据我们之前的调查,试点城市实际开工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的仅30%。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新城建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还不健全,不少是纯公益性性质的项目,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也受制于用户收费方式和标准、数据资产变现途径等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二是标准化建设存在滞后。智能市政的标准体系不完善,例如智慧水务在数据采集设备、硬件接口、数据类型、通信协议等方面都没有统一标准,智能建造的缺乏成熟适用的成套技术方案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短板也是导致标准不健全的重要原因,CIM平台涉及的自主可控软件和关键技术仍未完全突破,市场现有的软件参差不齐。三是产业化路径仍在探索。目前,多数新城建项目只是作为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辅助手段,与城市经济发展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于新产业的培育和带动能力仍不突出,只是“花钱”的项目,还没有成为“挣钱”的产业。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提出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城建项目,多渠道增加新城建资金来源,要求各地探索建立健全新城建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明确用户收费方式和标准,形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意见》提出组织开展新城建科技攻关,研究制定相应的通用标准。另外,还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培养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新城建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