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发布

2022-05-05 11:14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4月28日,陕西省政府官网全文发布《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至此,西安都市圈未来全貌首次呈现在外界面前。全文长达56页,阐述了都市圈各成员的产业分工和角色定位,阐明了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包括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区域教育合作、都市圈医疗协作等等。

规划提到,到2025年,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空间格局:多个重点功能组团明晰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杨凌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东西向发展轴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交通大通道,发挥西安龙头引领作用和咸阳、渭南、杨凌、兴平等城市支撑作用,构建东西联通都市圈各功能板块和节点区域的经济发展轴。南北向发展轴依托西延高速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大通道,发挥西安核心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高陵、阎良、富平、三原、耀州等节点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形成高效串联西安、渭北和铜川的南北向经济发展轴。

多个重点功能组团发展:包括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

其中富平阎良组团:加快富阎一体化发展进程,积极承接航空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转移,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推动西安经开区与三原高新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协同发展、一体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产业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培育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千亿级产业发展功能组团。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推动西安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咸阳临空经济带实现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共同做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等产业体系,打造全省产业发展新平台。

临渭华州组团:提升渭南高新区内涵式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及增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提高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都市圈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

还要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

规划指出,都市圈核心区主要包括西安市中心城区,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长安区(不含秦岭生态保护区);咸阳市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规划范围,国土面积约1923平方公里,占都市圈规划面积的9.3%。核心区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和创新平台、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要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调、改革协同,推进都市圈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带动全域一体化发展。

核心区怎么发展,规划指出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着眼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整体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城乡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合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二是全面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围绕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聚焦关键重点领域,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三是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战略统筹,发挥西咸新区引领和纽带作用,完善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事业发展等一体化规划和布局,在都市圈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完善西安都市圈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三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

以强化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统筹推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小时通勤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融合衔接、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推进西安至鄂尔多斯、西安至重庆、西安至十堰等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加快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骨干网络。加快西安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推进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提质增效。推进西安东站规划建设,促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优化提升都市圈公路网。进一步完善西安都市圈高速公路网,规划启动西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加快形成“三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加快建设鄂邑经周至至眉县、西安外环高速东段等项目建设,加快京昆、包茂、福银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能改造,提升通道服务水平。推动西安都市圈路网升等改造,加快推进210国道、211国道、312国道等西安周边国道过境环线建设。

高水平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综合换乘中心,强化与轨道、公路交通衔接,打造航空带动、陆空互动的综合交通枢纽。支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推行异地候机等服务,加大城际机场大巴开行力度,提升都市圈航空服务效能。

提升都市圈通勤效率和水平,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布局,提升都市圈公路、铁路、机场和城市交通网络的换乘效率。加快推进都市圈主要通勤方向上的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公交一卡互通。

协同创新生态圈:丝路科创中心、秦创原

全力做强创新驱动发展引擎,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培植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构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

高水平建设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围绕空天动力、能源资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等领域,重点在西安、西咸新区和杨凌示范区布局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陕西实验室体系,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和建设水平。

大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充分发挥西咸新区“总窗口”作用,吸引大院大所大企设立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园,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开展常态化项目路演、产业技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打造都市圈科技创新高地。

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加快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硬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协同带动都市圈硬科技发展。集中科技骨干力量打造前沿技术产业链股份制联盟,在都市圈范围内复制推广。

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

统筹都市圈生产力布局,强化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共享都市圈区域品牌,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依托西安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宝鸡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都市圈先进制造业集群。

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发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引领示范作用,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引导都市圈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和财税合理分配。推动西咸新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履行国家级新区发展初心和使命。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提升都市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链价值,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商务会展、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服务型企业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级,支持西安等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高新视听、动漫电竞、数字艺术等新业态。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发挥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教资源优势,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都市圈内渭北台塬及秦岭北麓旱作区和关中一年两熟灌区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设施化城市近郊蔬菜、时令瓜果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净菜供应体系。以设施化生产、集约化营销为重点,发展优势特色花卉产业。围绕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富平、乾县、泾阳等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县建设。

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覆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均衡普惠、发展共享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联合共建共享模式,强化政策协同,逐步统一公共服务标准,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打造高效一体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便利户口迁移网上审批,居民身份证、普通护照、机动车驾驶证、结婚证等异地申领,以及异地驾考和机动车异地年检、违章联网办理,逐步实现都市圈政务服务事项平台化“一网通办”。强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数据信息交换共享,加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区域教育合作方式,推广西安市“名校+”经验,依托西安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学校资源,推动建立都市圈内教育集团、学校联盟,推进校长、骨干教师交流,扩大优质学位供给,逐步实现都市圈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推动西安、咸阳、渭南、铜川、杨凌等地高等学校开展联合办学,深化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方面的合作。

打造健康都市圈。发挥都市圈医疗资源密集优势,争取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规划,推动西安主城区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建设西安未来医学城。加快构建以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都市圈健康信息平台和医疗协作系统,实现转诊、会诊、预约等远程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互认共享。探索建立都市圈统一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增加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多元化供给,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重点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保障问题。

加快社会保障接轨。推进医保、社保等管理机构有序衔接,逐步推动都市圈内具备条件的区域社会保障水平与西安市接轨。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推进都市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服务和信息对接及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推行都市圈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办。

城乡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居住证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提高城市发展的包容性。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健全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衔接协调的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回乡创业,促进都市圈城乡人口有序流动。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及配套政策要求,不断优化中小幼布局调整,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标改造。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县级供养服务机构失能照护和集中供养服务能力。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平台。壮大都市圈县域经济规模,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带动性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县域工业集中区连城带乡作用,不断完善集中区配套功能,推进市场化运营,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集聚,打造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园区和社区工厂,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