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德国青岛城市规划借鉴香港样板 总督府建在神经中枢位置

2014-10-11 10:54 来源:青岛日报

1898年9月2日,青岛第一个建设规划正式公布,该方案把青岛划分成五个组成部分。德国人一开始就在城市布局中引入富有弹性的功能分区,并通过建筑法规对不同区域的建筑样式、密度和容积率做了明确规定。

在这个规划中,总督府及其他政府建筑布局在观海山南麓,背山面海,处于整个青岛湾的中心位置,门前设有广场,连接数条向外放射的道路。

德国人为什么把总督府放在这里?1958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青岛时曾这样评价: “提督府是当时的市中心,它占用了青岛前海地区,也是观海山下最重要的位置。从这里可以控制山海,指挥全市。从楼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舰队停泊的情况,观察海上的动静,观象山在北面,信号山在东面;交通上,到港口和铁路车站都很方便;从军事上看,它在团岛与汇泉角两个控制点的当中,所以是当时德国占据青岛神经中枢的最恰当的位置”,“但从整个城市的发展来看将偏处一隅”。

而规划的五个区域中,无论是北边的大港,东北和西南的两个劳工居住区,还是东边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欧人别墅区,全都像卫星一样,拱卫着主城,又利用山地丘陵与主城隔开,空间上形成四个组团,就此框定了青岛早期城市的形态。

借鉴“香港样板”

德国规划者还借鉴了香港样板,按照中国风景画中山水对比这一始终呈现的主题进行规划,“即使城市中那些起伏的地面,固有小溪和道路也不能强行消除,以图方便”,把城市街道、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合理搭配,打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空间。

青岛市内多山,德国人的道路规划采用自由布局与不规则棋盘状相结合的手法,道路走向上,一方面配合等高线的方向,使道路依山就势,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和山、海、建筑物相配合,使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和借景。例如,青岛路以总督府为轴线主体;火车站是广西路、兰山路尽端的对景;基督教堂是江苏路、沂水路和平原路的对景。贮水山、观海山、信号山、鱼山、青岛山这些山头,在许多路上都可以看见,更增加了山城的城市风格。南北向主要通道则尽量避免因弯曲而带来视觉障碍,让视线直接通海。

青岛道路在纵断面上,有许多也和两旁建筑作了很好配合,如在天津路以南的中山路是上坡,在德县路口就微微地向西转折一下,使得从坡下向上看,就因街道转折而不致看着“茫茫的苍天”;中山路从天津路往北是一个凹下的纵断面,在街景上更有深远之感。城市干道并非一定要取直,正因为曲折,才增多了街景的变化。

建筑物布局考虑到青岛的地形特点,使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一些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教堂、观象台等建筑多位于高地或山顶上,与各山头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在建筑材料选用方面,以黄墙和红瓦为主,加之不遗余力的绿化,在蓝天碧海衬托下,构成了后来所说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黄墙”,成为当时亚洲最佳景观之一。

就单纯的城市规划而言——梁思成先生认为,“德国人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建设青岛城市,是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范例。”

相关链接

德占时期五大功能区

欧人区:大致范围是从火车站以东到老衙门(今人民会堂),北至德县路到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青岛山—小鱼山一线,为欧洲人生活和商业区。这是青岛市的主体核心。

华人区:亦称大鲍岛区,今德县路、保定路和沧口路、济南路之间的区域,为华人居住和商贸区。与欧人区不同,华人区居住与商业混杂,建筑样式为华洋折中式,街道以中国地名命名。

别墅区:在青岛区东南,中间有小鱼山与欧人区隔开。这里负山面海,沙滩绵长,环境清幽。前有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东有植物园,下有跑马场,建有帆船码头,具休闲度假功能。

仓储工业区:大体在今栈桥以西,胶济铁路以北的沿海岸地带,作为外贸公司仓库区和工业区。众多德国洋行在这里设有仓库和办公楼,并有铁路支线与火车站连接。

港埠区:今上海路、馆陶路至大港车站一带,这是德租青岛时期最后规划的一个城区。因为中间有两座教堂和砖瓦厂阻隔,港口区与华人区联系并顺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