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地铁陆家嘴站,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创作的彩绘瓷釉壁画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在广州,公交公司联合音乐曲艺团、名家工作室推出粤曲、粤语相声等主题线路,市民乘车时可沉浸式欣赏非遗艺术,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元素融入街头,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随时与美学相拥,代表着我们的城市之美正逐渐寻求善治、大美与乐居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城市美学方兴未艾。在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各环节,城市管理者将审美功能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中国的城市美学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在存量时代,城市的美育觉醒和美学经济如何才能相得益彰?在提升审美的同时,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治理手段,构建现代化城市“美学治理”新范式?近日,《瞭望东方周刊》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
构建整体之美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城市在城市美学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鞠德东:城市美学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既涵盖城市环境美的建设,如城市建筑和空间环境等外在要素,也包括城市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在影响要素。城市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与空间互动的发展过程,和所属地理区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具备时代演化特征。综合考虑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等视角,可以将近年来中国城市美学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城市以功能性建设为主,美学意识尚未系统化。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催生了城市美学研究的兴起。此阶段城市建设多借鉴现代主义风格,强调功能分区与效率。20世纪末期,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界开始反思功能主义对城市美学和文化的关系,关注“可识别性”“人性尺度”等美学命题。
第二阶段(21世纪初):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美学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的工具。21世纪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很多城市开始通过地标建筑等元素的建设来展示现代化成就。其中出现很多代表性实践,比如“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文化意象结合,成为中国城市美学发展中的重要探索。然而,这个阶段的不少城市还出现以追求“大”“洋”“高”为美的倾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城市文脉。2010年以来,社会对建筑美学和城市美学开始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第三阶段(2015年—2019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美学回归城市本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自此,城市之美更加重视整体城市环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此阶段,体现了政策驱动下的城市美学从“形象工程”转向系统性规划,开始逐步探索将自然美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第四阶段(2020年至今):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更加关注“人的尺度”与社区美学。“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让美学实践更注重市民参与和在地文化的挖掘。随后,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志着国家政策引领城市美学摒弃“大拆大建”模式,转向小微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城市设计、城市治理等多方面手段建设美丽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和场所精神的重建,延续城市记忆。
《瞭望东方周刊》: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将美学纳入顶层设计,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审美水平?
鞠德东: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作为一种功能复合的人造环境,城市之美首先应当是一种整体之美,能够唤起人对家园的依恋,能够安顿人的乡愁。从城市管理、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完善规划管理的相关制度。有效的制度建设可以较好地保障城市美学被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框架。有的地方探索制定具有地方性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将山水格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等体现城市美学的指标纳入规划审批条件。可以探索出台城市美学相关政策文件,推行“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模式,明确禁止破坏整体美学的行为(如高架桥广告、突兀的屋顶加建),并提供一些设计范例库。也可以探索成立“城市美学委员会”,纳入规划、建筑、文化、美学、生态等领域专家与市民代表,负责重大项目的美学审查。
其次,要加强各层次规划中的城市美学内容。在城市总体层面,总结提炼城市的风貌特征,将自然景观系统(山脉、水系、绿廊)作为城市美学骨架;在专项层面,编制城市色彩规划、天际线控制导则等,加强城市美学关键要素的指引。
第三,要加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建设管控。如在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商务区,可采用小街区、密路网,建设步行优先的街道和公共空间。在城市老城区应延续传统肌理,保留历史街巷的宜人尺度,让人能感受到儿时的回忆和历史的记忆。在城市休闲游憩地区,要让人亲近自然,让建筑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点缀,成为在城市中感受自然、欣赏自然的观景点。
《瞭望东方周刊》:城市美学如何与其他规划要素(如经济、交通、生态等)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鞠德东:城市美学与经济的协同,应当从关注“短期成本”转变为关注“长远动力”。短期看,高品质的城市美学,需要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高质量的施工建设,会增加城市建设成本。但从长远看,更美、更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会增加城市品牌价值,吸引就业和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美学与交通的协同,应当从关注“效率”转变为兼顾“人文”。高架桥、快速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常以交通效率为先,尤需防止牺牲城市环境品质,导致忽视景观效果,割裂城市空间。随着城市对品质的要求提升,很多城市通过把交通线路转化为公共空间,以“缝合”被割裂的城市,让城市空间更宜人。
城市美学与生态的协同,应当从“冲突”转向“统一”。过去有些做法,美学与生态好像是矛盾的,比如铲除野花种草坪,让单一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事实上,美学和生态的标准应当是统一的,生态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之美。例如,城市中的河流尽可能保留生态岸线,避免简单的渠化;在城市建设中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留住生态,其实就是留住了美。
总体而言,城市美学从顶层设计上,需要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关系。在实施落地的过程中,要加强和经济、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协同。此外,还应当关注美学与历史、美学与人的关系,这都是创造、塑造城市美学的重要出发点。
重视“以人为本”
《瞭望东方周刊》: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城市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什么?需要摒弃哪些误区?在提倡审美多元化的同时,有没有通用的原则?
鞠德东:过去30年,快速且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率为优先原则,美学往往被简化为视觉符号。这个阶段的建设模式容易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城市失去辨识度,“新”建筑在各种现代化新思潮的影响下力求形式奇特、造型夸张,地域文化缺失,城市特色同质化;二是城市空间失调,比如城市交通过度依赖机动车道拓宽、高架桥建设,挤压了步行与公共空间,街区失去了人性化尺度。
真正的城市美学应该是让人愿意停留、生活、有归属感,在提倡审美多元化的同时,可以遵循以下通用原则:
一是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脉,做到古今交融。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脉,不同类型的城市应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二是注重生态、功能、文化等要素的多维度协同。城市美的形成过程是城市在社会与空间互动发展的动态进程,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适当加强多学科融合,如社会学的社区行为研究、生态学的生物多样性修复、数据科学的城市感知模拟等多领域,共同构建复合共生的城市美学。
三是在多元审美的基础上做到和谐统一。比如,在历史文化保护中避免照搬“仿古街区”,提倡因地制宜使用本土材料、工艺和色彩,既严格保护城市历史片区,也让新兴艺术区在城市中生长。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城市不同要素间的美学特征的和谐统一。
四是注重公众参与城市美学塑造。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增加公众的参与,让城市居民及社会公众更多参与城市美学的塑造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观。
城市美学将会更加关注如何让美学回归“人的体验”和“人的尺度”——不仅仅是关注人的视觉感知,也要关注城市给予使用者独特的环境体验,关注对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要打破“宏大叙事”的惯性,转向小微空间营造。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鞠德东:破解“千城一面”的现象,需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可以从城市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环境中寻找答案。
一是要彰显城市自然山水和空间格局特色。中国的传统城市尤其注重山水城整体空间的塑造,在千百年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具有鲜明山水特色的城市佳作,如“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当代城市的空间框架拓展后,更应结合山水凸显城市特色,如武汉通过湖泊水系串联城市绿地,强化了“千湖之城”独特意象;重庆依山就势建设山城步道,沿途可一览两江沿岸错落风貌,让人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山城特色。
图片2024年5月30日,游客在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游览(王全超/摄)
二是要传承地域性传统建筑风貌特色。传统城市受环境、文化影响,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建筑风貌,如青岛的“红瓦绿树、多元并蓄”,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都是地域建筑特色塑造的典型案例。在城市建设中,有的城市通过提取古城风貌、山水环境特征,作为城市主色调来延续城市的风貌特色。例如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城市,充分尊重红砖古厝等传统地域建筑特色,把老城区等特定地区的建筑主色调明确为砖红色,地域性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传承,进一步彰显了城市特色。
三是要塑造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环境和景观。标志性景观是公众感知城市特色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公众最为津津乐道的城市符号。其中既包括地标性建筑,如广州的“小蛮腰”、上海的东方明珠、南昌的滕王阁等;还包括独特的公共环境景观,如南京以梧桐树形成的林荫大道,三亚的海滨风景大道椰梦长廊,长沙的橘子洲等。
四是要塑造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山水、建筑、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外在特色,精神气质则是城市的内在特色。成都茶馆里闲适安逸的慢生活,重庆火锅店里火辣直率的江湖气,广州早茶店里的市井温情,都是城市最吸引人的场所和气质,也是城市特色和个性塑造中可供挖掘和彰显的城市IP。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融入现代城市美学?
鞠德东: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和现代城市美学有机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宏观层面,需要加强整体城市格局和自然山水环境的有机融合,通过景观视廊的修复、城市空间秩序的重构和展示等手段来彰显城市美学。中观层面,可以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等传统空间肌理保护修复和功能活化利用来彰显城市美学的文化基底。建筑等微观层面,可以通过建筑的美学设计、文化遗产的创意设计为城市美学增色。
加强美学治理
《瞭望东方周刊》:城市审美不仅是美育的提升,也关系到治理的精细化,这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鞠德东:首先,建议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在城市美学塑造中,城市管理者的作用举足轻重。建议其应充分重视城市美学,加强美学修养,避免受到“贪大”“媚洋”“求怪”等错误审美取向的影响,进而转变为充分认识和尊重城市美学的历史延续性,传承城市精神气质,彰显融合功能、空间、文化、生态、人文等多维度元素的城市美学新理念。
其次,建议加强城市美学的宣传和普及。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城市管理者也要加强对城市居民、城市建设者的引导,通过将城市美学课程纳入社区培训、中小学教育、城市美学相关原则的宣讲,让城市中各类人群更加了解当代城市美学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最后,建议搭建专家决策机制和公众参与平台。城市管理者应积极构建跨学科治理团队,整合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艺术家等多方智慧,让城市美学的“未来蓝图”更具科学性、人民性和参与性。搭建更多的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征求城市各类人群的意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城市美学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痛点的柔性力量。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构建“美学治理”新范式,城市美学的塑造有哪些创新路径?
鞠德东:现代城市美学正经历从“物”到“人”的转向,从单一的“空间美学”治理转向人本价值-多元协同-制度创新相融合的城市美学治理新范式。
一是突出人本价值引领。通过传统空间美学的延续,更加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和人性化设计。
二是强调多元协同理念。将城市美学融入共同体治理框架,需要将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塑造、城市文化延续、城市生态修复、新技术应用等各种要素纳入城市美学的元素中,也要在城市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等工作中兼顾城市美学的思考,加强情感共鸣、文化认同,进行空间重塑,重构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保障。对城市美学治理而言,可以通过地方规章来强化地域美学特色,或者建立城市美学委员会、专家评审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机制来增强美学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以政策鼓励创新,用制度保障创新。
总之,城市美学治理的新范式是以空间美学为人本价值引领、以社会协同为治理框架、以制度创新为规则保障,三者相互融合形成的治理模型,需要全社会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瞭望东方周刊》:城市美学参与方既有城市管理者、规划师、设计师,也包括商户、居民、艺术家,以及开发商等,如何平衡各方诉求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
鞠德东:面对各方诉求,需要搭建平台,寻求“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单一地以某个群体的意见为主。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明确各方的权责边界,明晰各方的刚性诉求和弹性需求,尝试构建“价值共生”网络,将看似对立的诉求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动能,实现各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为构建这种“价值共生”网络,引导居民等各方群体进行公众参与,则尤为重要。为此,城市管理者需要全过程、多形式、多维度开展公众参与工作,需要将公众参与工作制度化,确保更多的公众意见和诉求得以反馈,确保更多的意见得以尊重和采纳。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