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从东莞上空俯瞰,满眼尽是鱼塘遍布的田园乡野。如今,密布的水网早已变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车流日夜奔驰,沿线高楼林立,东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来了自己的腾飞。城市规划和城市面貌的更迭,浓缩了这座城市从农业县到现代化工业城市,再到“国际制造名城”和“湾区都市”的蝶变历史。
发展定位既有坚守也有迭代
1978年,国务院发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东莞把握机遇,利用地缘优势以及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人缘优势,建立起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自此,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势不可挡,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农业县变身为闻名于世的世界工厂,造就了“东莞模式”。
作为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重要代表,东莞的每一步发展都踩在了时代的最前端,而这个也得益于东莞过去的几版规划。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开展了三轮重要的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性质看,城市的发展定位既有坚守,也有迭代。坚守来看,东莞一直坚持产业为本,制造业当家;一直坚定区域思维、湾区视野,始终站在广东省、珠三角的大格局谋本市发展。迭代来看,从珠三角地区性中心到广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东莞定位在提升;从对外加工贸易,到信息技术研发,再到国际先进制造中心,湾区重要创新城市,东莞功能在提升。
例如,《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的城市性质:以轻工、食品及对外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广东省重要对外贸易基地之一;《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的城市性质: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城市性质:国际先进制造中心,广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城市,岭南山水文化名城。
今年1月,《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东莞首部总体规划。该部规划的获批,充分表明东莞市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肯定,也标志着东莞在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作用的使命任务上开启新征程。
根据该规划,东莞2025年将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明显加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2035年,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引领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全面增强,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品质实现根本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成为富有活力和彰显魅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展望2050年,东莞的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全面建成,成为品质卓越、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典范。
交通路网见证城市变化
伴随东莞产业发展的,是城市发展和交通路网的更迭。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东莞模式”经营两头在外,货物运输需求增长。而上世纪末,东莞仅有广深高速作为对外快速沟通的通道,出口货物通过陆路运至深圳、香港出口,交通流量陡升,大量的原料和货物被堵在公路上,以致业界曾流行一句话:“东莞塞车,全球缺货。”
1997年2月,莞深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梅观高速黎光站(现已拆除,变成2014年建的观澜站)至塘厦四公里正式动工,一年多后即通车,这也是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使东莞各镇区之间的行车时间缩短为半小时以内,而且使东莞至深圳皇岗口岸的距离比走广深高速公路缩短16公里。1997年,虎门大桥建成,以“世界第一跨”的美誉,成为贯穿深圳、珠海、港澳的交通咽喉,也成为东莞的重要交通名片……
“十三五”期间,东莞大力推进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枢纽地位显著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持续提升。东莞境内既有的广深港客专、广深铁路、京九铁路设有虎门、东莞、常平东、东莞东、樟木头等5个客运中间站,铁路旅客发送量从2015年的1801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3110万人次,增幅达173%,总体保持快速上升的趋势。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以来,日均客运量从2016年的9.5万人次提高至2019年14.73万人次,增幅达55%。
“十四五”是实现交通强国目标的关键时期。作为广深港及跨珠江区域的轨道交通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加强与广州、深圳等轨道交通系统的衔接,助力东莞在广深“双核联动、比翼双飞”领跑格局中占据第一阵营,促进都市圈产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全面对接和协同发展,共同提升都市圈的发展质量。
《东莞市轨道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曾明确,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力争突破370.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0.1公里、普速铁路76公里、城际轨道129.2公里、城市轨道95.3公里,轨道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支撑“三心六片”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实现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和公交都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高效便捷对外交通体系,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推进交通设施与城市空间协同。其中包括,打造通达全国、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直联直通的铁路网。预控高速铁路直接出省通道,优先建设与广州、深圳主要交通枢纽直连直通的城际铁路。新增深茂铁路、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广深中轴城际、深惠城际6条(段)高铁和城际铁路,加强广深第二高铁、深莞增城际线路研究。实现高铁进中心城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中心区和主要交通枢纽1小时直达、与省内城市1.5小时互通、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通、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8小时互达。
文| 文聪;图| 王俊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