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王伟的思考。
王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彼时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指明方向。2025 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现代化新路子”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它既延续了“特色”的制度优势,又注入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与 “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内涵比较
从“发展道路” 到“现代化新路子”,这一转变背后是十年间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征程走向。
一、十年之变
(一)发展阶段之变:城镇化进入新阶段
2015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2%的速度快速提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催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热潮,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超过5%。但到 2024年,城镇化增速已放缓至0.7%,土地城镇化速度首次低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标志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这种转变倒逼发展逻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与新需求。经济上,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对城市创新生态、产业配套等提出更高要求;社会层面,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关注居住、出行等基本需求,对城市环境、文化生活、公共服务的品质要求也日益提升。
(二)发展方式之变:走向集约高效
过去“土地财政”驱动的空间扩张曾是主流模式,“摊大饼”带来交通拥堵、生态空间被挤压等问题。如今,城市发展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在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资源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在土地利用方面,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能源利用上,推广清洁能源、发展节能建筑,降低能源消耗。这种转变体现在规划技术上:过去城市规划中“工业用地占比”是核心指标,当下则被“职住平衡指数”“绿色空间占比”等复合指标取代。
(三)发展动力之变:创新驱动与多元协同
在迈向现代化新路子进程中,创新的地位愈发凸显。创新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变量。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人才净流入率” 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其秘诀在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各地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城市发展动力不再单一,而是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协同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科技与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科技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手段,文化则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滋养与创意源泉。
(四)发展特色之变:从“千城一面”到文化彰显
“千城一面”曾是快速城镇化的阵痛,全国有300多个城市宣称建设“国际大都市”。如今,城市竞争转向“文化辨识度”,城市发展愈发重视特色塑造,意识到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各地纷纷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的保护,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文化不仅是城市特色的内核,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文化 +”的乘数效应,让城市特色从观赏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可持续的特色发展路径。
(五)发展重心之变:治理增效与统筹协调
过去城市工作存在“七分靠建、三分靠管”现象,如今转变为“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城市治理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等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需要系统思维来统筹协调。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不仅考虑建筑改造,还统筹交通改善、产业引入、社区营造等多方面,实现城市功能综合提升。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激发市民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新征程走向:现代化新路子开辟三大黄金赛道
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引下,城市发展正孕育结构性机遇。
(一)数字化智慧化赛道:数字化浪潮将带来全新的价值增长模式,2025-2030年就智慧市政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0 亿元,杭州滨江区已培育出23 家智慧治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城市更新运营赛道:城市更新运营成为最大增量市场。预计未来五年,全国城市更新投资将超15万亿元,催生建筑修缮、社区服务等新业态,上海已出现专注于“老房适老化改造”的上市公司。超低能耗建筑、分布式能源等领域需求爆发,深圳前海的“近零碳园区”标准已成为国际范本。
(三)城乡融合共生赛道:都市空间与郊野空间相互赋能赋值,多元要素流动将催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新模式,“都市圈卫星城”迎来发展红利,南京句容市因轨道交通接入,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7%。
这些机遇的共同指向是: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是发展新命题,更是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出彩、人人享有、人人温暖、人人认同的新舞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