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备受关注的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隆重举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晖出席。出席大会的还有南京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于茂高,南京市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成林,南京市建委副主任徐淮舟、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冯雪渔 、市房产局副局长颜江、秦淮区副区长李铭、鼓楼区副区长徐桓峰、市城市更新中心主要负责人、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处室负责人、各区建设局负责人,以及来自城市更新领域统筹主体、市场主体、工程建设、金融投资、智库机构、专业支撑、行业组织近300人参会,共同见证南京城市更新迈向协同共治新阶段。
李晖副市长为大会致辞。
李晖说,南京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城市,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近年来,在省住建厅的悉心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部门通力协作,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逐步构建起“1+N+X”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形成了“规划引领、政策支撑、项目示范”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先后分批遴选49个试点项目,其中15个入选省级试点;小西湖、颐和路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4项经验被住建部列入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11项经验被省住建厅列入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李晖指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作部署,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暨城市精细化管理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汇聚各方专业力量,创建各类交流平台,不断深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应该说,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的成立,是凝聚行业力量、顺应时代需求、探索创新路径的关键举措,必将助力推动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他对促进会提三点希望:
一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依托各会员单位优势,积极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产业运营等全链条资源,大力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协作;充分协调发动各方力量,推动多元参与、民主协商、共建共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要坚持创新驱动赋能,凝聚行业专家智慧,提供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展政策解读、教育培训、项目对接等活动,为全行业提供专业支持和人才储备,不断推动行业交流取得新进展、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要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质量做好行业规范制定、意见建议征集、政策评估反馈等工作,加强工作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加快推动打造更有特色、更可持续的南京样板,为南京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南京市城建集团董事长龚成林在致辞中说,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应运而生,城建集团期待携手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以项目集群推动城市能级跃升,为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体系,保障项目落地。市城建集团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集团作为全省首个市级城中村专项借款平台,目前累计借款规模近300亿元,资金使用效率位列全省首位。我们将积极争取各类政策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更新提供丰富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是构建技术应用体系,提升项目品质。城市更新涉及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市城建集团近年系统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数字孪生等领域示范场景,聚焦城市更新全链条技术需求,拥有系统性更新框架,在规划设计、智能建造、信息技术、市政工程、新能源等方面具有丰富技术运用经验。集团将依托促进会协同各成员单位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城市更新项目的高品质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打造一批精品工程、示范项目。
三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形成项目推力。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集团将发挥好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借助促进会的桥梁纽带,积极整合政府部门、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探索 “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模式,创新“片区统筹 + 项目平衡” 的实施模式,破解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共同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城市更新的良好氛围。
龚成林说,城市更新事业前景广阔、责任重大。站在万亿级城市能级的新起点,以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成立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携手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更新共同体,共同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陈浩东副厅长、李晖副市长共同为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揭牌。促进会的成立,标志着南京城市更新迈入“全域统筹、多方联动、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南京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于茂高为新当选会长单位南京市城建集团授牌。
南京市建委副主任徐淮舟、南京市城建集团董事长龚成林、南京市规资局副局长冯雪渔 、南京市房产局副局长颜江为分别4家常务副会长单位和14家副会长单位授牌。
成立大会上,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阳建强教授以《可持续与多元的城市更新》为题,从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思想渊源、城市更新的价值目标与工作任务、城市更新的多元探索与实践创新等方面,以大历史脉络、国家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等宏观思路为导向,提出了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突出人性化宜居空间的营造与提升、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综合整治等多元更新路径,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
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大学丁沃沃教授以《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从城市更新的本质及任务、城市更新的类型及特征、城市形态科学与城市更新、实践案例等多维角度,提出城市更新应重视改善公共服务,建立经济可持续运行模型;在数据技术时代,应建立城市物质空间、产业、公服设施及效益分析的数据库;在持久的城市更新中,应更加重视设计质量,使质量产生价值。
会上还进行了南京城市更新项目推介。锦创集团通过LOD模式(生活导向模式)讲解主城区城市更新的重要升级模式,并推荐锦创书城钟山店、新街口店两个项目;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则从“产融并举+创新服务”模式,利用集团在实体产业投资与融资服务上的综合优势,助力南京城市更新;副会长谈晶代表市城建集团现场推介了位于奥体南部的城建之窗”绿色低碳产业园项目,该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亿元,产业园的目标定位为南京市园区运营的典范之窗、企业发展的展示之窗、产业开发的合作之窗。合作模式可为合作开发、股权合作、产业招引等多元方式。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更新项目总体量约5.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亿元。项目将聚焦数字经济领域,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为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区域最具创新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这些项目的推介展现了“国企扛鼎+金融活血+民企赋能”的多元实践路径。
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从筹备到正式成立,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首批申报入会并审核通过的会员单位190家。
成立大会前,举行了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了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和负责人。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由65家理事单位组成。会员大会从理事会中选举了负责人: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选会长单位,程曦当选会长;南京市城市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南京金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当选常务副会长单位;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新工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河西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地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苏豪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锦创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江苏盛德量行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世邦魏理仕(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江苏国衡中测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天河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苏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当选副会长单位,冯宪法当选秘书长。
当选会长程曦讲话。
他表示,促进会要以共识凝聚力量。共识就是,城市更新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需要全行业同频共振。促进会首批汇聚近200家优秀企业,已经构建了全链条生态,必将激发城市更新动能。促进会的使命,就是搭建政策转化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公众参与平台,让政府、市场、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让规划设计者、开发建设者、金融投资者、社区工作者、文化传承者携手同行,把碎片化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促进会要以行动诠释担当。促进会是实战平台,要做政企协同的“连接器”,不仅要把会员的诉求直达政府,还要在城市更新实验区,推动城市更新的探索创新;促进会要做资源整合的“路由器”,不仅精准匹配政府、企业、市民的需求,还要组建跨界的服务联合体,让资源和需求无缝对接。让每一家会员单位,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发力点,成为南京城市更新的主力军。
促进会要以共赢开创未来。促进会是城市更新的大家庭,通过资源共享机制,让会员单位有机会参与各类项目;通过能力提升机制,培育千千万万复合创新型城市更新人才;通过品牌共生机制,彰显会员单位参与城市更新的价值;通过共建共治机制,让每一家会员单位在城市更新的伟大实践中被需要,被尊重,被成就。
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是南京地区范围内从事城市更新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地方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组织。其使命是南京城市更新的促进者、推动者和传播者。其业务范围为:搭建政企桥梁、策划专项活动、组织行业培训、开展咨询服务、推广南京经验和规范行业自律。南京市城市更新促进会也是南京城市更新工作体系的组成部分。促进会的成立,将使南京城市更新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政企之间的沟通将更加畅通、高效与便捷,交流合作形成的成果将更加丰硕,更有利于批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经验和南京范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