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 ——访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凌云

2017-10-10 10:02 来源:合肥在线

记者:合肥在培育转型升级新引擎中,如何提升创新发展新高度?

凌云: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乡发展主战略、转型升级主引擎,聚焦重点,持续发力,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57家,发明专利申请量25895件,自主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7位。全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继上海之后成功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力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深入开展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等大科学装置预研,加快推进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布式智慧能源和离子医学中心等建设。高起点谋划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推进安徽创新馆建设。积极推动中科大先研院等13个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市场化、精准化、全周期的孵化培育机制,全面推进北航合肥科学城、中科大高新园区等建设。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进入“中国制造国家队”。聚力打造一流产业集群,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成为千亿元产业。聚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建设国家、省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京东方10.5代线、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合肥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平板显示之都”“中国IC之都”“中国光伏第一城”。聚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在全国率先实施以两化融合为核心的“万千百工程”。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创新构建“1+3+5”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动态调整、绩效评估等机制。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6条。金融体制改革创出“一通三改”新模式,境内上市企业数位居全国省会第7。完善集体决策、“净地出让”“双向约束”等制度,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成效显著。省市共建招投标平台“合肥模式”领跑全国,基层医改创出全国样板。

记者:合肥在构筑城乡统筹新格局中,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更有力度?

凌云:强化省会城市意识,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深入实施“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城市建设提质提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完善,新桥机场建成通航,“米”字型高铁网络基本形成;合肥港建设初具规模,“一环八线”高等级公路网基本构建,在全省率先迈入地铁时代;城市高架桥网络基本建成,主城区与各组团实现“一刻钟快速交通”。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肥东、肥西、长丰县进入全国百强县,2016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47.8亿元、占全市32.6%,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847.6亿元、占全市37.4%。美丽乡村多彩多姿。全面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累计建成省级中心村285个,整治自然村 2326个,完成3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

记者:合肥在厚植生态文明新优势中,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有深度?

凌云:持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高水平建设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域打造美丽合肥。治理好河湖。狠抓中办回访、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组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加快编制 《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守护好蓝天。以“一尘两气三厂”为重点,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9.1%。绿化好城市。大力推进“五森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生态区域 “林长制”,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记者:合肥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中,如何实现开放发展有广度?

凌云: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开放平台。加快“四港三区一中心”等八大开放平台建设,“合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合肥港年吞吐量累计突破100万标箱,开通合肥至洛杉矶国际货运航线,成功首飞合肥至法兰克福国际货运包机,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建成运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工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营。着力招大引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和外企的合作,在肥投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0家。加强对外合作。多层次、多领域拓展国际合作,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等加快建设,与俄罗斯乌法市、英国德比市等结为友好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2016年合肥都市圈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约60%。

记者:合肥在增强人民生活新福祉中,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有温度?

凌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增强民生保障的感受度和获得感。强化民生改善。在全国率先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服务“1+4”政策,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330多亿元,近760万人次群众直接受益。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全覆盖。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8.53万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实现全覆盖,安徽名人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强化脱贫攻坚。建立健全“1+20+X”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统筹推进产业、健康、教育、金融、就业等脱贫,在全国首创“光伏扶贫”模式,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1.56万人减至1.8万人,今年将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强化平安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厉打击非法传销,食品药品重大事故“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三次捧得“长安杯”,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