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段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025-07-15 20:0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段进教授的思考。

未标题-2.jpg

段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阐释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深感此次会议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结合我的多年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城市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判断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今传统、粗放式发展已不可持续。会议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阶段的判断具有深刻洞察力,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提出“五个转变”要求——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是对城市发展历史性转折的主动回应与要求。

二、人民为核心的理论创新

人民是城市空间的核心主体——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而非局限于经济指标的单一增长。会议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着重强调,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原则。

一方面,会议将“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列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明确部署“有序推进城中村与危旧房改造”“大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具体任务,这些举措正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实践层面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会议提出的“着力营造优质创新生态”“依托改革开放释放城市发展动能”等要求,也凸显了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市民创造力与活力的关键作用。

三、系统思维引领的全面转型

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系统性的深度转型,仅依靠单一维度的变革无法从根源上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会议所精心部署的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城市体系优化、创新城市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美丽城市塑造、韧性城市构建、文明城市培育以及智慧城市发展——各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协同增效的有机生命体系统。

其中,“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整体视野提出了城镇协调、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与“打造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相辅相成,精准把握了城市竞争力提升与生活品质改善之间的动态平衡;“韧性城市”与“文明城市”建设并重,充分体现了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机融合;“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与“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协同推进,则展现了对技术创新驱动与生态环境效益统筹兼顾的前瞻性战略考量。

四、因地制宜的实践路径

此次会议明确提出的实施路径中,“因地制宜”作为核心方法论贯穿始终。会议着重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精准指导”。我们团队长期开展的“空间基因”研究,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实践探索。

空间基因指城市空间在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且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每个城市都拥有其独特的空间基因:比如成都的林盘基因与茶馆基因,蕴含着川西平原特有的生活与社交模式;江南水乡的“水陆双棋盘”空间格局,塑造出苏州“城中园、园中城”的独特城市意象;华北平原的“城水关系”与“方城形态”,则为雄安新区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空间基因并非静态的标本,而是鲜活的地方人民生活。在城市新的建设发展中,需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种活化传承,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

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具体需从以下三个关键维度着力推进:

其一,构建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这为学界指明了亟待攻克的研究方向。当前,我们亟需改变以规模扩张等单一维度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转而构建涵盖创新活力、宜居水平、文化底蕴、生态品质、治理效能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全面的评估依据。

其二,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会议强调“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城市治理新范式。通过优化治理结构、畅通参与渠道,促进个体行动的有机协调与集体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进而提升城市治理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其三,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会议着重指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我们需以“空间基因”为钥匙,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转变。通过深入挖掘城市空间中的文化密码,当好城市文脉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