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当国家级新区遇见历史大遗址

2016-05-20 09:2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毅 何汪维

位于安陵景区的西部芳香园成为秦汉新城新的旅游景点。 本报记者 张 毅摄

陕西西咸新区将大遗址这一被视为城市发展“包袱”的文化资源,创新开发,变成可充分挖掘潜力的文化“富矿”,发展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态

5月,骑行在国家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田野两侧,镶嵌于数千亩松柏与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之间的秦咸阳宫、汉长陵、汉安陵、汉阳陵等古代遗址次第扑面而来。令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五陵佳气无时无”。这片历史上以“五陵原”闻名的人文厚土,如今正从曾经的荒芜走向国家级城市新区的核心。

打开国家西咸新区的规划图,沿渭河横贯中央的秦汉新城是名副其实的核心区域,但也是历史遗址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总规划面积302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104平方公里属于遗址保护区,其中汉代11座帝陵有9座集中在这里。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让文化遗址与城市发展和谐相融?

“以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看,这些大遗址的确是‘包袱’;但是,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角度思考,这种矛盾也在倒逼我们创新实践。”大遗址不能动,但其蕴含的文化资源可以利用。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介绍说,规划是大遗址保护的先导。西咸新区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西咸新区的遗址布局提出了“一心两带”规划思路:“一心”即以秦咸阳城遗址和汉长安城遗址为核心形成的遗址保护区,“两带”是以西汉帝陵为主体形成,包括众多高等级陪葬墓的帝王陵墓带;以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为龙头,包括阿房宫遗址、丰镐遗址的都城遗址带。

同时,依托南依渭水、背靠泾河、九座帝陵横贯东西的优越历史自然资源,形成以秦汉历史文化主轴为一轴,渭河北岸休闲商务核、大遗址生态核为双核,渭河生态景观带、泾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为三带,渭河北岸综合服务区、塬北综合服务区、周陵新兴产业园为三区的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态。

发挥人文遗迹聚集效应的关键在于创新展示方式。秦汉新城发改局局长薛峰介绍说,为了让历史遗址文化火起来、活起来,秦汉新城结合“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园之城、健康之城”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优化,把突破点放在“绿起来”。在帝陵展示带上设置了以安陵、长陵为中心的国家级文化主题森林公园展示区,以渭陵、延陵、义陵、康陵为中心的西咸都市农业生态田园展示区。展示手段就是以生态绿化勾勒遗址轮廓。自2010年启动大遗址绿化工程,秦汉新城已投资一亿元,通过征地、租地的方式,对长陵、安陵、赵王如意墓周边区域进行退耕还林,栽种松树、柏树150万平方米,不仅对陵园封土、现存文物、地下墓葬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还提升了城市区域景观品质,使历史厚重的五陵原重现大气之美。

此外,秦汉新城已在遗址保护区布局11个都市农业项目,占地2.2万多亩,其中西部芳香园、义陵梅园、西咸国际农庄、秦汉鲜花港、大秦农庄、古渡风华等都市农业项目在文保区相继建成运营,开创了文保区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民生改善共赢。

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是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在动态传承中保护。

在汉阳陵博物馆,游客只需要扫一扫“秦艺”APP,就可以进行景区导游。走进展览馆拿出手机对着跪式女俑扫描,女俑在手机上便开始翩翩起舞,同步还有介绍汉代的文化元素,手机上还会同步展现出陶俑专家及游客点评。据介绍,这个平台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品领域,让游客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更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内涵及价值。此外,通过声、光、电、幻影等一系列现代科技表现手法,以秦汉新城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区为背景的实景模拟演出《万古秦风》,也将很快与观众见面。

在杨占文看来,大遗址保护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学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十三五”时期,秦汉新城将继续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再现西汉帝陵地下陵墓风貌,提高遗址区的可观赏性和游客吸引度。并深入挖掘大遗址潜在的文化内涵,把遗址保护展示同新区建设、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泾渭二水之滨风光旖旎、五陵原上绿意盎然、优美小镇点缀其间、都市农业相映衬托的“大山水”文化生态格局,让曾经荒芜深埋的古代大遗址资源成为城市新区的金字招牌。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