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阮 青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应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空间规划应配置好空间方案,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当前为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空间规划应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做好创新事项的发起者、各类主体的组织协调者、空间要素的保障者,更充分、更好地释放规划生产力。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从扎实推进进入深化推进的重要转段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建设3个“共同体” ,即科技创新共同体、产业协同共同体、区域发展共同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要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我认为长三角应建设创新驱动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继续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战略主动。在中国崛起、大国博弈加快的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应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走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在具体路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四个统筹”,即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上海应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各扬所长,共同打造“大水养大鱼”的环境,培养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形成“四梁八柱”体系,成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工作专班、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系列机构汇聚创新资源、创新主体,构建创新平台和创新生态。长三角创新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三大奖项的占比接近50%。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长三角加快建设,总体呈现出5大特点。一是体量大。2023年,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2.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上升为25.1%。3大先导产业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为60%,且人才、资本供应链服务等已向全国外溢;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在全国占比为1/3;汽车占比为1/4,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占比接近40%。二是门类全。长三角不仅是我国产业门类集中度最高的地区,还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上榜24个,在数量上领跑全国,而且协同效应凸显。三是产业结构丰富。长三角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3.8%、41%、55.2%,呈现“一稳、三增、二提升”的特点,“上天入海”重大装备、生产性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特别强。四是开放度高。长三角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体系,外资、合资、国有、民营等各类所有制经济充分竞争、均衡发展。五是主体强。落地长三角的世界500强企业占全国1/5,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占全国近1/2,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30%,独角兽企业占全国40%。长三角作为全国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也在不断巩固提升。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是要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创新策源能力。长三角经济活跃度高、连通性强,与全球领先城市群相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孵化环节还有差距。全球创新策源城市集聚在极少数城市,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出“高高耸立,锥形分布”的特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导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科技集群长三角城市排名稳步上升。2023年上海—苏州超越圣何塞—旧金山集群首次跻身世界第5位。未来,长三角要增强沿沪宁线、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城市之间的合作,完善“一廊一带多中心”区域创新布局,加强高校跨学科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进一步攥指成拳提升城市科技集群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加强跨区域产业协同布局。长三角各城市应加强未来产业的协同布局,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第六代移动通信、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重点产业,如汽车、机器人的突破,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要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从长三角的实践来看,基本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6种:中心外溢型,如在嘉昆太地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上海嘉定为中心外溢至周边的紧密合作的产业集群。飞地型,包括以上海企业为主导在长三角部分城市建设园区的正向飞地模式,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在上海建设研发中心,用好上海的科技、人才方面的资源,为本地招商引资的反向飞地模式。“前研后转”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研发环节在上海,转化环节则在上海郊区或长三角其他城市,发挥两地资源优势,形成双向发展路径。跨区园区合作型,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开发园区,以“开发公司+管委会”的双主体运营模式,苏滁两地通过股份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一会两委”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开发公司、管委会联席会议,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工作委员会,坚持重大事项共同协商、共同决策。企业联盟型,这是国外跨区域产业合作比较常用的方式,对标美国波士华生物医药集群,企业联盟不仅在研发环节展开合作,还在采购环节实现利益共享。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联合,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长三角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加强了长三角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行业协会型,在上海一些制造业行业协会其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市域之外,建立长三角行业协会协作机制,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平台,推动高质量招商引资和高标准人才培养。四是要做好要素保障和政策协同。在规划对接方面,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准入目录;在标准共建方面,推动跨区域标准设立、支持跨区域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在政策协同方面,加强“首台套”政策协同,着力解决跨区域支持对象、支持标准、支持方式不统一的问题,围绕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