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5-01-10 09:31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在2024年11月13日–14日举办的第四届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主旨报告。他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认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工作进展三方面,对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下面是主旨报告整理稿,以飨读者。

作者 |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好城市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指示批示精神。在这里,我主要列举与城市更新工作密切相关的几个要点,希望大家能够领会和把握。

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尊重、五个统筹”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总体特征,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

“一个尊重”要求我们干事创业不能光凭主观愿望,而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表明:一些重大的决策、一些重大的项目,如果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往往都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反过来往往就是事与愿违。我们看到的一些“半拉子”工程、一些不那么好的结果,往往就是违反了基本规律。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像,我们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考虑,要用统筹的方法来研究和获取组织的能力,不能随便画。“五个统筹”教会了我们怎么来研究城市、怎么来面对城市的困难。

城市的核心是人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2019年11月,他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2022年8月,他在沈阳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

城市的核心是什么?过去,我们说是抓产业、抓新区,这些东西都没错,但没有找到根本。习总书记告诉我们,只是在核心是谁?生产也好,生活也好,一切要依靠人,如果没有把人放在第一位,就出现了一些偏差。现在仍然如此,进入更新时代,我们仍要始终关注人,更新不能是一种投机驱动、冲动行为,应该是考虑人的需求驱动。找到了需求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真正地去解决问题,也才有希望。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2020年3月,他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

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城市化水平超过66%,快速扩张的阶段已过去,接下来就要对已经建成的环境进行不断地改进。所以,城市扩张肯定有极限,但城市更新永远没有止境。城市更新时代,要盘活储量,做优增量。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12月,他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20年4月,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一点非常重要。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什么是美?不同时代对美的价值取向不同。生态文明时代,我们要树立一种“自然的就是美”的观念;二是人文情怀。现在,年轻人经常讲“要关注我的情绪价值”,其实讲的就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心理危机,所以要记住乡愁。乡愁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人成长环境、记忆情感的附着物。欧阳修说过“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陶渊明说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今社会变化很快,我们的环境变化也很快。然而,在快速变化当中,我们的心灵变得很慢,就有些不适应。外边世界变化很快,自己就容易找不到北,很多人产生焦虑,但当自己在迷茫焦虑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看到熟悉的朋友,一下就安定了。这就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病”,究竟该怎么来“医治”?这就要靠乡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恰恰很多是熟悉的建设环境、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筑、熟悉的场景,看到就会心里非常踏实,如果全部以旧换新,像以前三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五年就会不认识,与世界也就建立不起关系了。记得住乡愁,就是要重视人们这种情感的需求。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2018年10月,他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2019年11月,他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2023年7月,他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所有建筑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而城市被称作文化的容器。有文化的城市,其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形象是合一的;而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它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很单薄,引发不了供给。很少说约几个朋友去开发区逛街,而是去老城区,因为老城区有故事、有场所,越逛越有趣味,这就是文化沉淀。所以,不能动不动就拆旧建新,对待老城区要像对待老人一样,要有尊重,要敬畏,要做“微创手术”,采用“绣花”功夫,才能绣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9年11月,他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0年4月,他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4年2月,他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更新不只是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也不仅仅是功能的完善,它是一个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换句话说,城市更新时代要通过共同缔造的方式,要和居民、社会、政府各种力量一起共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共赢。它是一个价值共创的过程,要充分沟通。实际上,城市更新就是一个新时代的群众工作。不做群众工作,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城市工作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认识我国城市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2%。城市数量达694个,超大城市有7个,特大城市有14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1.76万平方公里。

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25万个,惠及居民4400余万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65.4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62.3%。

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32.9平方米提高到超40平方米。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4200多万套,帮助了上亿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加强,已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274片历史文化街区,6.72万处历史建筑。

城市建设有力扩大了内需,城市成为扩内需补短板、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战场,城市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接近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86%。

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城市化重速度轻质量,政绩观、发展观跑偏,建筑“贪大、媚洋、求怪”,随意砍伐老树,拆真建假依然存在。比如,2021年9月和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广州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作出了重要批示。原因是自2020年底以来,广州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严重损毁了一批大树、老树,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造成了典型的破坏性“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地下管网底数不清,破损严重,既有房屋安全隐患突出,经营性自建房频出安全事故,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大量老旧小区配套不完善。比如,2023年6月,银川市富洋烧烤发生燃气爆炸事故,造成31人死亡、7人受伤;2022年4月29日,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街道的一栋居民自建房垮塌,造成54人死亡、9人受伤;2021年7月20日,郑州洪涝灾害,城市河道上宽下窄,缺乏蓄滞洪区和泄洪通道,上游78米,下游只有4.6米。

新阶段城市发展建设的新要求

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6.16%,进入了城市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有两个重要特征:

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全国城镇房屋4738.8万栋、662亿平方米,市政道路23万条,市政桥梁9万座、供水管线44万条。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是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城市凸显的时期,不仅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还要解决城市发展本身产生的问题。这一时期,很多国家针对城市问题,开展了城市更新行动。比如,英国的城市复兴、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日本的都市更新、新加坡的市区重建、韩国的城市再开发等。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更新是城市这一有机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的扩张总有极限,但城市更新却没有止境。发达国家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上城市更新演化的阶段概述

1.png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部署。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将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等也多次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部署安排。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意义和任务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理解,城市更新行动是以城市整体为对象,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城市体检为基础,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为路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事关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其目标是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从长远来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有序释放投资和消费潜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序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危旧房屋改造、房屋抗震加固、节能改造,推动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比如,深圳市妇女儿童大厦更新,充分利用老旧既有建筑结构,赋予全新立面系统,内设多种妇女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及酒店、餐饮等配套,打造充满活力、色彩缤纷的摩天大楼;西安曼蒂广场原为传统商业综合体,借助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策划长安十二时辰主题商业街区,并对项目进行整体开发运营,将传统商场改造为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营造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生活与娱乐等多维场景。

二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抓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下力气解决好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比如,北京市通州区北小园小区更新改造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整治楼栋内人行走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上下小道等,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重庆市九龙坡区白马凼小区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环境、完善小区停车、充电、消防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助残、家政等公共服务设施;河南省开封市金康苑小区结合改造同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共同维护改造成果,统筹实施老旧小区、危旧房屋改造,持续提升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

三是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补齐“一老一小”等设施短板,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建设活动。比如,杭州滨江缤纷社区面向不同人群需求,通过存量空间整合利用,建设了社区会客厅、智慧食堂、卫生服务中心、潮流健身中心、幸福学堂等丰富设施。

四是推进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改造老旧厂区、商业步行街、旧商业街区、城中村等,打造一批活力街区。比如,合肥合柴1972文创园是国内首个监狱改造项目,改造利用原柴油机厂(监狱劳改工厂)废旧厂房,最大限度保留厂区肌理和建筑风貌,引入多样化业态,打造家电故事馆、美术馆、时光展厅等新地标。

五是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多层级公共服务网络,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比如,上海将老宿舍改造成街边艺术馆;西安改造提升老市场;武汉、大连利用江滩、立交桥下的空地建设足球场,为老百姓提供了就近健身的场所;苏州改造社区老菜场,营造现代文明气息与姑苏文化相得益彰的苏式生活,让更多人回流到古城。

六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推进地下管线管网、城市供水、污水、生活垃圾、交通等设施建设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比如,上海开展苏州河滨水步行空间改造,营造连续、舒适、便捷的步行环境;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镇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合肥把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系统设计,有力发挥城市生命线系统“前沿哨兵”作用。

七是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破损山体,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土壤污染修复,推进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建设,增加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比如,南京汤山,百年采石烧制水泥留下创痕,通过生态修复,借助园博园盛会,将公园、乐园、花园、家园四园融合,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成为中国园林传承创新的精品力作。2023年,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内的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八是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由历史累积而成,风貌由文化滋养而生。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更多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广州市在历史保护过程中,关注细节,将具有地方特色的200余条麻石街巷公布为保护对象;泉州市金鱼巷采用微改造方式进行历史街区更新,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展示原住民真实生活状态;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坚持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对历史街巷、院落、建筑进行整治修缮,植入公共功能,激发街区活力。

2.png

前门大栅栏商圈五年行动计划中描绘的未来愿景鸟瞰效果图

3.png

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片区更新后风貌

3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工作进展工作推进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加强战略谋划,牵头代拟国家层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政策文件;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明确底线要求;开展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等试点,推广地方好经验、好做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将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作为四大行动之一。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明确,要加强城市更新的重点建设,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支持一批老旧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危旧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研究将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等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

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4年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首批15个城市给予定额补助。

自然资源部印发《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探索完善城市更新规划和土地支持政策。

各地经验做法

各地积极行动,不断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制度政策和实施模式,形成了一些经验。

一是建立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监督考核的工作组织机制。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强化政府统筹、工作考核。400个市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近九成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挂帅”,510多市由住建部门牵头推进,5省将城市更新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北京在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下设城市更新专项小组,市委书记亲自谋划、市长任组长,小组内设推动实施、规划政策、资金支持3个专班。

二是构建适用于城市更新的制度政策框架。各地不断探索完善适用于城市更新的制度机制和支持政策,出台城市更新条例、管理办法、指导性文件,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配套支持政策和技术标准,破解城市更新工作制度障碍。各地出台城市更新相关配套政策720多个、标准规范导则180多个。9省市出台城市更新条例,84市出台管理办法,137市印发指导性文件。

三是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开展城市体检,依据城市体检结果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强化精细化城市设计引导,优化项目实施机制。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开展城市体检,全方位查找短板问题,确定城市更新重点任务。目前,300多市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形成“城市更新规划–单元(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工作体系。一些地方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探索审批绿色通道。2023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6万个,完成投资约2.6万亿元。

四是创新存量资源盘活利用土地政策。一些地方允许复合利用存量用地,探索用地正负面清单、弹性管控等措施,出台用途调整5年过渡期政策,多地结合城市产业转型、功能完善,探索“腾笼换鸟”、零星用地整理、容积率转移、闲置空间再利用等方式,一些地方创新带方案出让、协议出让、长期租赁、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城市更新。

五是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13省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一些地方发行政府专项债,完善税费减免政策,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创新基金、债券等投融资模式,已有25市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总资金规模达4400亿元。部分地方探索自拆自建、“自治+众筹”等居民出资共担机制。

六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政府协调存量资源,授权实施主体通过总体打包、区域统筹、肥瘦搭配等方式策划项目,鼓励运营前置,搭建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强化专业技术力量支持。比如,深圳市元芬村由私营企业开展规模化租赁及增值服务;重庆市九龙坡区开展“三师”进社区行动,加强专业把关,在更新实施的全过程中,引导公众参与。

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研究和调研情况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仍面临着一些难点、堵点问题。

城市更新制度政策还不健全。国家层面还未出台城市更新法律规章,现行规划、土地、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和技术标准针对性不强。

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不成熟。缺乏中央财政性资金和专项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城市更新贷款纳入房地产开发贷款统计,商业银行放贷受限,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多主体协同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仍依靠房地产开发实现资金平衡,鼓励原产权人自行改造的政策措施还不健全,城市更新专业力量支撑仍较缺乏。

当前工作要点

一是加快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出台国家层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政策文件,开展城市更新立法研究,鼓励推进地方性立法。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先体检、后更新”,将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科学编制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建立城市设计制度,明确不同尺度的设计管理要求,完善适用于城市更新的支持政策和标准体系。

三是探索方法路径。开展老旧火车站与周边街区统筹实施更新改造、中央企业存量土地和既有建筑盘活利用等专项试点。发布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组织开展现场会,开展教育培训,引导转变工作思路,提高住建系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4 结    语

城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阵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既要有敬业精神,还要有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实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进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原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4年12月刊。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