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龚建东:城市更新改造中增强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24-03-07 15:24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牛秋鹏

作为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带着一份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增强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案参加今年全国两会。

“河南郑州‘7·20’和北京‘23·7’特大暴雨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各方面都造成很大影响。”龚建东告诉记者,要高度重视城市气象灾害新挑战,需要提前谋划,减缓相应灾害影响,使城市在灾害中可以快速恢复。

自中共二十大报告后,打造韧性城市再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也围绕加快打造韧性城市,提升抗风险能力建言献策。

增强城市气候韧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这种风险将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

随着气象灾害及其衍生风险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提升城市韧性成为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紧迫议题。

在龚建东看来,如今的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预报预测不确定性不断加大,急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高防灾减灾标准,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所谓城市气候韧性,是指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面对暴雨、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事件,城市具有有效预测、预警、应对并从中恢复的综合能力。

“中国城市发展正从快速扩张建设向更新、改造、升级转变,应当正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风险和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龚建东说。

龚建东认为,要强化城市气候韧性建设制度保障,将气候韧性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城市更新改造中。从规划上加强顶层设计和引领,完善韧性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编制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一轮暴雨强度公式等,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提升城市气候韧性。

城市韧性既是能力建设的韧性,也是管理体系的韧性。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在调研、分析过去极端天气下多个城市的应急联动案例后,将方向定在树立智慧韧性理念、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上。

“极端天气事件十分考验各相关部门灾前、灾中、灾后的隐患排查整治能力,以及相关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责任感、使命感。”徐玖平表示,当前城市应急指挥体系的组织结构、信息报送流程等有待完善,同时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强化,目前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程度未达预期。

徐玖平认为,要以“智慧”“韧性”为目标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智慧应急平台,有效增强极端天气事件下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对此,龚建东建议,应研究制定极端天气应对和巨灾情景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应对多种气候驱动因子和灾害交织发生的复合型极端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提案,为后来我国应对极端强降水、高温冲击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建议。

城市建设不仅要“抗灾”,还要“耐灾”。为积极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同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积极落实提案建议,联合部署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并明确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不少专家分析认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实质上是韧性城市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内涵是将城市风险应对工作前置,从关注“事后如何除错”转变为“事前如何防错”,注重气候风险管控如何顺利开展。

当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也离不开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

长期以来,张兴赢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把目光放在了“早期预警”这个关键抓手上。

“早期预警和行动可以挽救生命,在防灾减灾中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张兴赢表示,数据显示,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

对此,张兴赢呼吁,加快构建气候安全早期预警平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其中,首要是加快制定全民早期预警中国计划。他指出,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并在这一机制下开展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

同时,需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法律法规和机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提示发布的细则,在应急预案中明确依据预警信息需要采取的行动措施等。

另外,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聚焦生态系统、水资源、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技术。张兴赢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一些新的危害开始凸显,如热浪导致死亡风险上升等,需要加快组织开展新型气候灾害风险对脆弱区域和行业转型的影响研究,制定国家气候安全早期预警标准,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