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超大特大城市 将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2023-11-02 09:57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红利,正在由点及面地加速释放。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为实施拆除新建、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实施拆整结合三类推进实施。

当前,多地正在开展配套政策制定、摸清城中村底数、编制改造项目方案等工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多地城中村改造正稳步铺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中村改造信息系统显示,目前我国已入库城中村改造项目达162个。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城中村改造的落脚点应该是为居民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包容性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步建设。

“地铁坐到头,回到村里头”,这是北京流动人口职住分离的真实写照,也是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人口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一边是高耸入云的CBD大厦,一边是四五层楼高的城中村。建筑的高度,把城市折叠起来。早晚高峰时期穿梭于其间的车流和人流,成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线。

在中关村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码农”张子盾住在昌平区沙河于辛庄村,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辛庄村距离沙河地铁站一公里,步行10分钟就能到地铁站,交通很方便。周边生活配套还齐全,房租每个月只要1500元,居住成本比市里低了很多。”

据记者了解,辛庄村居住了7万流动人口,繁华的商业街和夜市林立,这些商业空间晚上11点都不打烊,最便宜的出租房仅800元/月,打工人花14元可以吃顿饱饭,一个人每月花费2500元—4000元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的全部需求,这对于收入不过万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哪里有城中村,哪里的职住距离就会大大缩短。”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仝德如是认为。仝德发现,城中村对新市民的吸引力已经从早期价格便宜、生活便利向拥有很好的社会资本、更具活力转变。

城中村是在北、上、广、深等超大特大城市打拼的新市民、青年人以及外来务工者的第一个“落脚点”,低租金、上班近的优势让他们留在这座城市少了一份压力,多了一份希望。

“在北京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城中村都曾承担过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服务和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廉价住房的历史责任,也相继成为众多新市民,比如中关村的IT大军和广大想报考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的考研学子奋斗成长的第一个落脚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改造城中村就是数千万老百姓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的过程,然而也有许多“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担心,改造后房租会上涨,他们租不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裕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中村改造正从过去的排斥性改造转向包容性改造。叶裕民认为,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包容性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步建设。

叶裕民表示,40年来,城中村长期为新市民提供了低成本居住空间,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城中村改造在实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步解决民生,激发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优化和调整房地产结构,逐步按照社会需求面向新市民家庭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逐步满足社会住房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根据近日明确的城中村改造细则,对于一部分集聚了产业的城中村,在改造中将做好产业搬迁和转型升级。

据悉,我国此轮城中村改造将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各地城中村改造土地除安置房外的住宅用地及其建筑规模,原则上应当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

毛其智认为,构建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机制,积极稳步推动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步发展,增加区位合适、职住平衡的高品质有效住房供应,联动促进城中村区域空间品质提升、新市民住有所居、产业结构升级等多领域系统优化,是新时代城中村高质量更新改造面临的挑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