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缅怀孟兆祯先生|浅谈城市的安全和规划的基点

2022-07-19 09:47 来源:《城市规划》

导读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兆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7月15日23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谨以先生2009年刊登于《城市规划》的《浅谈城市的安全和规划的基点》一文以表纪念。

1658031842715324.jpg

沉痛悼念孟兆祯先生

浅谈城市的安全和规划的基点

孟兆祯

作为有生命的人类,安全第一。中华民族独特、优秀的传统是“和为贵”,发展到今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突出表现一个“和”字,“和”是为了安全、为了持续发展。在安全的基础上还要谋求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城市从生产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了数千年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城市是人类聚居赖以生存、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城市化不仅是视为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城市化到了彻里彻外的时候,是否不存在农村?是不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也要城市化?至少从目前看回答是否定的。人的生态安全是首要的,紧接着是平均寿命,要健康长寿。因此,城市化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但也确实很难落实。目前世界性生态环境恶化,林木植物覆盖被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滑坡,使得土地荒漠化,水的自然循环也遭到干扰和破坏,雪线上升和海平面上升,威胁滨海、滨水城市。工业化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破坏了臭氧层的生态保护,再加上沙尘、噪音、尾气等问题严重,并非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人类当反省一下了吧,城市化福兮祸兮?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并非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矛盾。我国60% 以上的城市有山,或者有河湖流域。城市要服从自然,城市化不是要山林、河湖服从城市,而是城市服从自然山水。如果在城市建设之初,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少量的自然环境,那就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进行补偿,建立城市自然和人工的生态系统。

“继往开来”涵有“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人的文化是靠传承积累和发展的。传统是相传成统一的意思。古人为什么在甲骨上刻甲骨文、在青铜器上刻钟鼎文?是唯恐民族文化传不下去。中国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人由双重性合一,并以此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宇宙。因为是从实事中求是,因此是科学的。管子说“人与天调而后天下之美生”。城市要创造艺术美必先保护自然美,合自然美和社会美为艺术美。管子还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香港凤凰台有个专题节目名为“天怒”,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难道不是遭惹天怒而要接受惩罚吗?人违反了自然规律,逆其道而行,就必然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前提下,中华民族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人杰地灵”和“景物因人成胜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从美学角度概括中国园林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是以中国人文的诗画创造游憩的社会活动空间。中华民族以独特、优秀、鲜明和生气盎然的民族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山、水、土壤、植被和空气,反对不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追求单纯经济效益。城市人工化、商业化和千城一面的弊病主要由此来。土地资源本涵水陆,而长时期形成的水陆比也是生态环境构成的基础。可单纯经济利益追求者认为,只有陆地可建设房地产,因此滨水城市大多填河填海甚至炸山填海,一举两损。守江河口出海口的城市提出“促淤造地”。众所周知,我国视活水为国家大事,都江堰两千余年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深淘滩,低作堰”。有的城市在沿江淤积地造公园而减少了江流的过水横断面积和河床容量。城市陆地增长了,城市用地总陆地面积也增长了,但另一方面,江海相接处的漂浮物也明显地集聚了。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公报》统计,近30 年来,全球海平面年平均升高1.8mm、中国海平面总体升高了90mm、上海海平面升高115mm、天津海平面升高196mm。这难道和填海造陆无关吗?我国近年洪水灾害令人揪心,其特点是低流量、高水位,河床不掏反填、滞洪区也被填掉,这些都说明天灾中有人祸的因素。

山林是城市的大生态环境,但是,城市炸山,填海、取石材和造城市道路、造建筑等,却方兴未艾,坐飞机看得最清楚,有若鬼剃头,狼籍一片,惨不忍睹。中国古代也采石,采走石材留下和创建的是风景名胜区。广东省西樵山、绍兴的东湖等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绍兴约在隋代开始,采石量约为山体的4/5,从山顶放线,大块采去,留下峭壁、石洞、石矶、礁石、石岛,至明清已成著名风景名胜区。古代山石还有洞采。山中挖石洞,留石樑、石柱、采光口、运石坡道等,为洞景观利用。一举两得,何而不为。

河坝、沙滩、滩涂、礁石等都是水景的自然资源,应加以保护。可是,一些滨河城市为了在海边或跨海修路,把水中礁石全炸掉,有的滨江城市炸掉有名的礁石,为了航行更大吨位的船。历史名胜码头被改造成像船的甲板一样,单纯的人工建筑缺少自然景物的组合和衬托,十分平滞呆板。红线多应与绿线交接,尽可能保留自然水岸和水生植被。黄浦江的芦苇,有防止浪击水涌的实效,也是水生动植物的栖息之所。

有一座滨海城市本有一水之隔的岛屿,风景名胜资源极好,由于沙泥沉淀堆积更以人工将岛与岸连为一体,原引以为名胜的独特地形被破坏,名实不符,更有多种用地掺杂,风景名胜资源默默无闻地埋没了,殊为可惜。另一城市,有两水夹一数百米长岛的风景资源,但是,4条城市规划道路把这风水宝地切割得难为整体。

规划形式也很重要,江苏金坛市某水乡的规划方案评议中,大多数方案在湖泊星罗棋布、河流密如蛛网的用地上,用大轴线和几何图形硬往上扣,落落难合,更谈不上敷贴。极少方案因地制宜,因山就水、曲曲弯弯非常熨帖。几何学是适应大量土地的需要由古埃及尼罗河两岸发明的。希腊、罗马古城和建筑都是按几何式排列,在西欧流行,上升到哲学上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中国上古有夏禹以疏浚的方法治洪水,挖出的土堆成九州山,灾民上山而免于淹死。上升到哲学上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西方科学发展,重视理性,强调战胜自然和做救世主。中国文理交融,强调人臣服自然,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各有所适。因此,要按用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城市道路,不要强求宽广笔直,如遇丘陵地则将山林破坏,不如因山就势,山回路转,既省土方又具自然之美。东莞高科技区,以自然式道路取得了综合的好效果,值得推广。

随着高度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地下空间也往往被用作建筑,上面覆土种上草皮或植物后按绿地计算用地平衡指标。这些实际上是屋顶花园,当绿地计算不科学。用地性质只能计算一次而不得一地两性质。新形势使绿地有了新定义,即在自然地面上可种植各种植物并可从根部获得毛细管水和接地气的用地称为绿地。北京展览馆广场地下为商场,上面堆土种树,地面上虽有绿化效果,但管理人员介绍绿地率为零,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属于建设性破坏。滨海自然地面本有土丘起伏蜿蜒,有山有水,绿林成荫,水牛在池塘沐浴,牛背上还有水鸟为牛捉寄生虫,在保护的基础上稍加整理就很好。开发的地段,三通一平破坏了自然地形的肌理,植被也遭到相应的破坏,再用水泥做假枝假根,建筑奇形怪状,布局无章,给人印象是开发的地段还不如不开发的地段美。先平了起伏的地形,再造又造不好,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

城市绿地指标是过硬的,必须落实到绿线上,主要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两项,应由城市规划机构公布。而今名目繁多,什么绿化率、林木覆盖率等,就是回避绿地率,听起来绿地数量似乎很大,要按实际绿地率指标统计就缩小很多,这些不科学的做法都应见阳光。

城市绿地被占用而转变了用地性质的情况,不仅普遍而且严重。那么,城市绿地实际面积就要纳入负增长计算,只增不减也不符合实际。公共绿地属于全民所有,代表人民长远的利益,管理单位无权变责,绿地不达标不能以经济罚款解决,生态环境非金钱可以替代。不少公共林带以代征公共绿地的方式改全民所有为集体或单位所有,这也属于变更公共绿地的性质,归根结底是减少了公共绿地,是漠视生态安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规划日益综合化,但主要可归纳为生物学和非生物学两大方面,建议在城规专家提出大纲的前提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共同谋划,科学地发挥城市建设运筹帷幄的作用。城市规划教育要强调基本理论和规划实践相辅相成地学习,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市规划中。愿中国的城市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进程中有更多、更普遍的自主创新,为城乡人民谋福。

(本文是孟兆祯院士在2009 全国高等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二届第五次年会上的报告。)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2009.11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