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经济地理空间重塑的三种力量》新书发布会纪实

2021-04-13 09:45 来源:规划中国

1 活动简介

2021年4月8日,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一楼多功能厅召开了《经济地理空间重塑的三种力量》的新书发布活动。发布会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兰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发布会由上海分院院长孙娟主持,分院各所技术人员踊跃参加了新书发布的活动。

2 精彩内容回顾

新书是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规划实践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依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7-2035)》、《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研究》等项目实践,获取较为丰富的资料与数据,作为现象认识与机制解释的研究基础。

全书在系统梳理区域经济地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区域视角出发,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其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影响区域经济地理空间重塑的关键力量有哪些?对人口、经济、空间的作用机制如何?其二,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空间演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如何?是否从不平衡走向再平衡?等级化、网络化、地域化的作用力如何?其三,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地理空间重塑表现出哪些特征?等级化、网络化、地域化的作用力如何?

核心观点包括以下方面:

(1)全书提出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空间重塑机制的解释框架,认为区域经济地理的变化核心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等级化、网络化、地域化,并从经济、人口、空间三个维度来进行实证的研究。

图 经济地理空间重塑机制框架

(2)等级化力量的核心是全球城市网络对各级城市的影响所导致的。长三角的等级化特征通过价值区段的等级化、人口的分层城镇化以及空间的分区得到实证检验。从价值区段来看,长三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性服务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总体来看,长三角高价值区段越来越集中,低价值区段功能外围地区扩散,中价值区段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潜力地区的发展态势,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垂直分工趋势正在显现。从人口分层城镇化来看,总体城镇体系的分层曲线是平滑的,意味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态势比较明显,但人口增量的两端集聚的态势出现。从空间分区来看,核心区在扩大,潜力区在逐步形成并缩小了与核心区的差距,外围区需要寻找更多的发展动力。

图 2015年长三角(左)与京津冀(右)城市序位-城市人口规模的比较

来源:根据2016年各城市统计年鉴整理

(3)网络化力量的核心是城市要融入全球或区域的功能性网络。从长三角的关联网络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上海龙头地位突出,杭州南京作用明显,区域的主次结构越来越清晰。从新经济关联来看,杭州地位崛起,基本形成杭州上海双中心的格局。总体来看,上海的作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其地位突出,杭州作为新经济的发展代表,迅速崛起。

图 长三角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关联网络模式图

来源: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研究

(4)地域化力量是指在全球城市网络之外的非城镇密集地区通过全球本土化的方式的崛起,并由此形成区域或区域空间的再平衡的一种力量。从地域化所形成的魅力区发展模式来看,长三角许多地区已经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安吉基于美丽乡村的转型,高淳基于慢城标准的转型,崇明岛基于“+生态”与“生态+”的转型。

图  崇明岛生态要素分布

来源:崇明区总体规划2035

3 专家点评与交流环节

在郑德高副院长对全书内容进行介绍后,三位特邀嘉宾也分别对新书进行了点评。

其中,王兰教授指出,书稿中结合实践项目来理解三种力量的表现与动力,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其中地域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同时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在逆全球化下可能需要新的阐述与理解。

孙施文教授指出,三种力量是具有通识性的方法论,在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提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实证研究思路相对聚焦,但规划工作是建构性的。两种思维存在差异,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下转换相应的思维方式。

石楠秘书长指出,做研究需要批判式的思维,很多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级解释层面,缺乏批判性和建构性。书稿从三种力量总结了认识与方法论,尤其是地域化中提出的魅力区概念,是对原有空间价值认识的转变。

最后,作者与专家就三种力量的内涵理解、应用场景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发现场观众的深度思考与参与讨论。

图 发布会现场

图 与会嘉宾合影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