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历次五年规划的演进过程中,交通较好支撑了工业文明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交通领域应在“十五五”把握好战略机遇,以高品质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十五五”交通规划新要求
国家推出“两重”“两新”等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因此,“十五五”时期围绕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都市圈建设、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交通要着力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部分错配等问题。
一是更为重视存量治理和规划链条主动延伸。当前,交通建设愈发受到资金、环境等因素制约。交通发展要摒弃过去的工程思维,立足全生命周期开展交通设施产权登记和资产运营发展评估,编制提前考虑建设、运营要求的交通规划。
二是更加重视城乡融合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交通必须从服务城镇集聚区的技术惯性中走出来,更加重视与乡村、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优势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尊重出行选择更加多样化的客观实际。近年来,居民对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车等个体交通依赖度显著提升、交通拥堵频发、公共汽电车交通客流下降明显,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引导各类交通方式有序发展。
四是更为注重可实施性和新技术赋能。交通实施项目要统筹好与“三线”的关系,同时使用地有保障和运营效益相对较好。动态跟踪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技术成熟度,厘清其适用边界条件,寻找交通问题解决新路径。
广州“十五五”交通发展谋划
结合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综合性门户功能定位等本地化要求,多措并举谋划广州未来五年交通发展路径。
1)补齐综合交通短板。
一是加快推进战略性通道开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广州与大西南的战略性通道建设,促进大湾区高效接入沪昆高铁、泛亚铁路;促进与大湾区互联的关键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着力促进城市中心直连,高标准完善区域交通网。
二是实施城乡融合的支撑工程。以2 500 km乡村风景道、520 km健康休闲骑行道串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象,将以往单一的田、水、路、林、村、城缝合起来,促进城乡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
三是与城市更新互为支撑,补齐交通设施历史欠账。借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契机,注重打通断头路和完善次、支路网,增加公共停车场、公共汽车场站等,提升出行品质,畅通城市血脉。
2)提升交通服务质量。
一是保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定力,促进公共交通提质。继续加强对公共交通基本盘的投入,重点完善低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微循环公交、直达公交线路供给,引导开发资源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倾斜,推动交通与空间深度融合,实现客流效益和土地增值双赢。
二是对道路快捷化改造,提升城市流动性。加强对存量道路挖潜提质,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发展。先行推进南沙、东部中心等入城主干路快捷化改造,只需65%的用地达到标准快速路85%的通行能力。
三是促进道路品质提升,提供更多舒适场所。道路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民活动的主要载体,要重视其品质保障。先行结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围绕门户、场馆等重点区域分批次实施道路品质提升工程,实现活力湾区、新彩广州。
3)创新交通治理手段。
一是分类施策推进拥堵治理。建立网络类、路段类、单点类等拥堵黑点清单,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聚焦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典型交通秩序和安全问题,补齐电子技术监控、测速仪等管理设备,助力规范电动自行车骑行和交通管理执法。
二是创新停车治理,以静制动。重点针对老城区停车历史欠账大问题,继续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隧道及地铁施工盾构井、综合管廊工作井等建设立体式及沉井式地下智慧停车项目,缓解停车难和交通拥堵。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夯实交通实施保障。用好各类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按照资金政策要求提前储备“十五五”交通实施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停车场建设,积极申报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停车场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