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读图丨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2022-08-23 11:06 来源:上游新闻 华龙网 作者:记者 刘波 ​

8月2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后简称《规划》)正式出炉。

1.jpeg

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

《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庆都市圈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同城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特色优势更加彰显,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重庆都市圈。

深入推动川渝合作

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提供示范

为何要打造重庆都市圈?《规划》首先给出了明确答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提升重庆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重庆都市圈,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

2020年,重庆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坝面积约0.31万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近年来,重庆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重庆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推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深入推动川渝合作,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提升市民身边空间品质

中心城区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规划》提出,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构建中心城区带动周边区(市、县)共同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要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瞄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支持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营商品质,打造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中心城区将打造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名片,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协同发展。

《规划》要求,推动城市瘦身健体,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人口密度,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东、中、西三大槽谷协调发展,推动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适当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级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集约发展。

中心城区还将重塑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规划》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把巴渝优秀文化元素植入城市街区、景点景区,提升人行道、边角地、坡坎崖等市民身边空间品质,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系统开展“两江四岸”整体提升,打造109公里“清水绿岸”,高水平打造世界级滨江公共空间和城市山地生态公园。

推动同城化发展

江津区等四个区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规划》提出,推动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坚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乡治理等领域同城共建,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建成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郊区新城。

在提升周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方面,《规划》明确加强璧山区、江津区、长寿区、南川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统筹交通、市政、产业、公共服务等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接地,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支持涪陵区、永川区、合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打造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战略支点,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能级,打造辐射周边的活跃增长极。

发挥荣昌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联动成渝、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实施桥头堡城市交通西向工程,深化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做强优势制造业集群,增强人口和要素资源吸引力。

《规划》还提出,用好渝西高铁、襄渝铁路,研究论证重庆渝北至四川广安的铁路项目,支持广安市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另外,《规划》明确,要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功能平台,以跨省市区域合作功能平台为重点,率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形成系统集成、“以点带面”综合效应。

川渝高竹新区,重点探索城市新区管理权所有权适度分离,推动在一体规划、设施互联、产业共兴、园区共建、环境共治、利益共享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有效承接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区,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加强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协同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协同推介机制和土地指标、土地储备统一管理机制。

辐射联动周边区域发展

推动重庆都市圈向六个方向对外辐射、协同联动

《规划》提出,辐射联动重庆都市圈周边区域发展,充分对接川黔区域经济布局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廊道推动重庆都市圈向六个方向对外辐射、协同联动。

西北向,依托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铁、渝遂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遂宁、内江、资阳等地一体化发展,推动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高效衔接。

北向,依托兰渝铁路、渝西高铁等交通廊道,联动南充、达州、巴中等地一体化发展。

西南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渝昆高铁、成渝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泸州、自贡、宜宾等地一体化发展。

东北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铁和渝万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等地一体化发展。

南向,依托渝贵高铁和渝贵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遵义等黔北地区一体化发展。

东南向,依托重庆至黔江高铁、渝怀铁路、乌江航道等交通廊道,联动武隆等周边区(市、县)一体化发展。

共建轨道上的重庆都市圈

推行重庆都市圈内公共交通“一卡通”

按照《规划》,重庆都市圈将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规划》提出,构建重庆都市圈立体交通系统,共建轨道上的重庆都市圈。有序构建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网络。

推动江津区、铜梁区、合川区等至中心城区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永川区、南川区、大足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等重庆都市圈市域(郊)铁路。

《规划》还提出,提高运输服务效率,推动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衔接融合,利用渝西高铁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周边城市至中心城区的公交化列车。新(改、扩)建广安东、合川东、永川南、江津南、长寿北、涪陵北、綦江北、铜梁、大足石刻、潼南南等综合客运枢纽。

另外,《规划》明确,构建重庆都市圈一体化公路客运网络。实施区县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进具备条件的毗邻地区开行公交线路和中心城区近郊班线公交化,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有效接驳。推行重庆都市圈内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票式”“一码畅行”,探索高频次通勤乘车实行月票、年票、积分等多样化票制。

同时,重庆都市圈将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一体规划布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新机场轨道交通、快速通道、换乘枢纽等,做优“重庆飞”航班中转产品,统筹异地城市候机楼建设运营,提升辐射周边的能力。

重庆都市圈还将建设国家级铁路枢纽。《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成渝中线、渝昆、渝万高铁、重庆至黔江高铁,积极推进干线铁路规划建设,逐步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加快构建广安经南充至成都等快速通道,实现与重庆快速连通。

0.jpg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