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陈昌智:破除新生中小城市发展瓶颈

2017-03-15 09:2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济聪 陈莹莹

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关键在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在产业支撑。为此,必须注重产业兴市,产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然后,再依靠优势产业集聚人口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破解制约中小城市发展的难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

陈昌智代表认为,新生中小城市目前产业支撑明显不足。多数小城市和城镇大多依赖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少数大型工业企业或厂矿型企业起步,形成相对单一的经济体系。而且,大部分县市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又多集中在资源初加工等低端领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脱节,出现“空城”“鬼城”。即便部分地方开发了农业深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但总体来看,产业支撑还显不足,服务业整体发展尤其缓慢。

“新生中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土地城市化明显高于人口城市化,说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有些快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很多地方突破了这个标准,土地资源整体使用比较粗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对建设用地指标需求较大,希望能够突破县域,在占补平衡总原则下实现省域范围内的合理配置。”陈昌智代表说,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也是新生中小城市发展中遭遇的难题。

如何才能突破上述瓶颈?陈昌智代表认为,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关键在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在产业支撑,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注重产业兴市,产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城市经济圈的节点地区,重点培育中小城市,引导鼓励大中城市工业企业向小城市梯度转移,由此形成产业链、发挥联动作用。

“接下来,就要依靠优势产业集聚人口。就业机会多始终是城市集聚人口的首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城市的孕育和发展也是离不开符合本区域特色的产业的。”陈昌智代表说,要针对中小城市规模“中小”的特点,大力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比重;要针对中小城市紧靠传统农业区域的特点,注重挖掘、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于“三农”的第三产业,使中小城市成为连接大城市和美丽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农村人口市民化并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梯级。

在土地利用方面,陈昌智代表认为,中心城市要以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出发点,强化空间规划集权。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理顺法律关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其连续变更的最新土地利用现状为“底图”,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的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等约束性指标为“底盘”,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为“底线”,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强化对国土空间的统筹安排和整体管控,使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形成有利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催生并培育中小城市。

“在补足资金缺口方面,不妨建立政策支持‘直通车’制度和政策落地‘绿色通道’,避免资金、土地、人口等含金量高的政策空转。”陈昌智代表建议,国家公共财政和公共设施投入应与城市人口数量和产业规模相匹配,并对改善民生的小城市重大项目列入中央预算资金予以优先安排。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积极探索土地经营和融资路径,2015年搭建投融资平台,正式开展土地银行试点工作。土地银行意在把用地规划、土地流转、增减挂钩、土地收储等工作统筹推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抓好有效投资。类似这样的好经验,也要在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复制、推广。”陈昌智代表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