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沈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三个视角

2017-03-13 09:0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组织委员会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副部长沈瑾,沈瑾委员接受采访并从文化、水源保护、绿色能源利用三个方面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看法。

沈瑾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组织委员会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副部长

积极开展京津冀区域文化网络研究 挖掘其整体价值并协同保护

在谈到京津冀区域文化时,沈瑾委员说,加深对区域“文化一脉”的理解、建立区域文化认同具有尤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要以更高的视角梳理区域文化遗产、认识区域文化脉络,为未来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指引方向;同时,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文化网络的再构建为切入点,拓展区域协同发展思路、推动区域共同繁荣。

他指出,京津冀区域遗产分布呈现出“一轴两带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框架,三地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又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分工明确、核心统一的整体。然而,目前三地的遗产保护工作仍局限于各自的行政辖区内部,保护情况参差不齐,不仅缺乏对区域性文化脉络的整体研究与系统整合,更缺少对三地文化异同、保护思路、实施方法的比较与相互借鉴,他强调,这需要通过有力的统筹实现整体提升。

因此,沈瑾委员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应开展京津冀区域文化网络研究及其整体价值挖掘工作,化零为整,协同保护。

在搭建协作平台方面,他建议由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牵头,协同天津、河北两地文化主管单位共同搭建区域内名城保护的协作平台,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在信息共享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他建议尽快开展三地合作的文化遗产信息整合、资源摸底、挖掘研究等基础工作,搭建至少涵盖国、省、市级别文化遗产分布及相关属性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三地之间遗产情况的汇集与共享,准确把握区域资源本底,为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他建议推动相关数据面向公众的开放展示,在扩大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同时增强遗产保护的社会监督力量。

在遗产保护方面,他鼓励以“一轴两带四廊多点”为线索,开展跨行政区的合作研究,重点加强对长城、大运河、京承御道、京张驿道等线性遗产、文化线路的共同研究、协同保护与联合执法,建立起统一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利用导则,形成遗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

在提高社会整体认知方面,他建议充分发挥三地名城保护主管部门、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将各自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并共同开展面向公众的宣教活动,深化社会各界对区域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打破地区行政分割界限 构建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

京津冀属资源性缺水区域,供需缺口很大。长期以来北京用水的50%-60%来源于上游水源地。而环绕京津的河北也是水资源缺乏地区,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要打破地区行政分割界限,构建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这么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谈到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问题时,沈瑾告诉记者。他说,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区域用水成本,同时还能够增进区域生态建设的认同感,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撑,以及促进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和保障生态安全。

沈瑾委员表示,河北省构建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是切实可行的。河北省虽然是缺水省份,但境内可控流域面积是北京市和天津市十几倍,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同时涵养区内绝大部分区县比较贫困,工业还不发达,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也比较低,水环境相对还比较好,对于建立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来说,基础条件优良。而且为了保障首都用水安全,改善京津冀的生态环境,已实施的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已经给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在谈到具体建议时,沈瑾委员建议说,“首先应建立京津冀水源涵养协同管理机制”。他建议建立组织协调和联合研究的机制。比如京津冀水源涵养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应有规划、环保、水利、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而研究机制方面,三地应抽调规划、环保、水利、林业等方面的专家,成立综合专家组,为京津冀水源涵养提供技术支撑,提出政策建议。“同时,也要有公众参与的机制”,沈瑾告诉记者,他建议鼓励流域内涉及到的各个主体和利益部门的代表以多种方式参与监督管理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建设过程,从而保障各方利益均衡。

此外,沈瑾还提议确定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范围及其生态红线区。“水源涵养区的整体设计要兼顾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治理能力,统筹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京津水源地生态循环经济带。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流域为生态单元,确定永定河、大清河、北三河和滦河等4个流域的水源涵养保护区,明确所覆盖的范围,把区内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最需要保护的范围,划为水源涵养功能红线区。”沈瑾解释道。

同时,要明确水源涵养保护区生态保护具体流程,沈瑾指出。他说,一是确定流域生态保护方案。按流域尽快开展全面、深入的生态调查,针对流域关键问题及其成因,从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采、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水源地修复、合理布局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水资源等方面,制定流域内及流域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具体措施。二是注重流域内及流域间的协同推进。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利用及超采深层地下水养、蓄之间的内在联系,行政协调解决上下游水资源调度和供水安全问题。各流域之间借鉴成功生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涵养水源、水资源管理经验。协同推进水源涵养保护区工作。 三是加大推进落实力度。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政策建议和技术方案,强化水源涵养保护区监督监管,实行严格的管控制度,明确政府及相关企业、社区和个人的责任义务,保障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的落实。

最后,还要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沈瑾表示,因为水源涵养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资金投入,因此生态补偿是涵养区功能能否发挥并维持的关键。在这个方面,要明确补偿责任,本着谁破坏谁修复,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区内生态补偿责任。要确定补偿内容、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其中补偿生态保护成本可以选择为上游区域建设基础设施或生态建设工程,补偿发展机会成本可以通过经济援助或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两者均可直接进行财政支付转移。基于上下游居民“机会平等”和“现实公平”,以水量、水质和水价为度衡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化。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综合运用立法、行政、市场等手段,逐步将流域补偿政策和补偿手段法律化、制度化,建立基于流域生态与用水制度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保护区建设。

积极推进冬奥绿色能源利用 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绿色办奥这一理念时,沈瑾委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的环境现状,分析了绿色能源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绿色能源发展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加大绿色能源供应能力,确保奥运场馆绿色供能。他建议将张家口、赤峰、乌兰察布三大新能源基地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并加快推进,向京津冀地区输送优质可再生能源1000亿千瓦时/年,快速提高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至30%以上,优化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他指出,要研究冬奥造雪需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一致性,尝试建立“发电企业+储能+造雪负荷”直供电方式。多措并举,确保冬奥场馆实现最大程度绿色用能。

加快推进输电通道建设,布局京津冀能源可持续协同发展。“在加快实施张北四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推进特高压通道规划建设,满足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的输出需求。促进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提高绿色能源跨区输送能力。”沈瑾委员建议道。

推进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改革,将能源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成本优势。他建议,在张家口地区率先试点开展“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平台,负责与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可再生能源电力收购协议,与用户签订可再生能源电力使用协议,推动保障小时数以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和消纳,缓解“弃风弃光”问题。同时,他指出,要结合地区整体发展策略,对冰雪产业、电供暖、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风电储能等产业制定优惠电价政策,将可再生能源优势惠及地区企业,降低重要行业用电成本,助力企业用户长期发展经济优势。

推进创新技术示范项目建设,丰富可再生能源应用模式。他建议,重点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发电企业加快推动风电制氢、空气储能、光热、联网+智慧能源等具有前沿技术示范项目落地。他指出,争取将创新能源技术融入奥运赛事及周边产业,力争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

夯实可再生能源消纳工作,打通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他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工作统筹,加大金融创新,引入低成本资金,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供暖,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