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的思考。
伍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是中央对我国当下城市发展阶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是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历史转型及时指明了方向。
城市发展转型首先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这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人性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传承、文脉赓续和文化创新水平,让城市成为宜业宜居的理想空间,始终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发展转型也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必须走出空间无限扩张、以土地资源的增量投入为主要经济增长来源的模式,在持续城市更新中不断提质增效,不断提高资源的集约节约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探索在既有城市上不断更新、优化、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高城市能级。
城市发展转型还是城市发展动力的转变。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而非制约发展的包袱。充分尊重城市既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塑造最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产业并最终形成最为宝贵的城市个性,使城市真正成为每一个市民心中永远的“故乡”。
城市发展转型表明今后城市工作重心的转变。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快速大规模城市建设扩张活动必将结束。城市治理将会逐步取代建设管理而成为城市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后城市治理的工作重心将会更多地围绕城市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持续改进与提高。通过持续“城市体检”不断发现“城市病”,及时针对各种“城市病”找到并实施治理的路径,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城市发展转型也表明今后城市工作方法的转变。城市转型发展必将推动城市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当下要尽快形成规划-建设-治理前后有机贯通衔接,各相关部门协同治理的新机制,特别是增强城市治理政策的协同性。同时加快构建适应城市转型发展新形势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形成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更新新型市场机制。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健全与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在城市治理中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必定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不仅为我国今后一个阶段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代人类城市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方案”勾勒出了基本路径。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