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来解决现实城乡发展问题的学科,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主干型学科。在学科转型发展的新探索阶段,梳理规划学科的起源与百余年的城乡规划方法发展脉络,对凝练学科关键发展方向、深化规划学科体系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1 溯源:城市问题引发下的规划学科诞生与演化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针对地区内部资源进行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综合性过程,往往涉及到大都市区、城市、村镇等多类地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已经从自上而下的物理调查、布局设计、工程编制等发展为考虑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帮助改善生活质量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型应用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等出版,我国城市规划学科也迎来了发挥战略性决策作用的发展机遇。2011年,我国将城乡规划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当前,城乡规划在历经了百余年的实践与学科发展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面临学科势位、本土学理、科学实践等三重焦虑,有必要对规划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科研态势分析。
2 理脉:现代城乡规划的研究模式思辨
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多元规划指导思想与交叉学科的碰撞,现代城市规划整体上形成了先验模式、循证模式、定量模式和数智模式等多种研究模式并行发展的研究态势(图1)。
▲ 图1 | 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模式类型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先验研究是基于理论、假设或逻辑的推导,通过推理和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循证研究是以证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大量的城市实践证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指导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城市规划中通过数学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工具对城市中各类研究对象的特征、关系和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数字地球”、“智慧城市”、数据科学等数字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日益发展,以新兴数据为基础、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城市规划分析、设计、评估、优化、管控等全过程的数智研究范式应运而生。
3 筑基:学科地貌图的构建方法
3.1 概念内涵界定
学科知识地图是一种通过多种图表形式、直观展现学科相关研究领域与进展的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学科认知、科研决策、学科规划教育等领域,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结构和动态的重要途径。
3.2 数据基础与方法
为了更为客观地确定城乡规划学科的地貌特征,文章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近10年的中外论文与基金项目数据,经过关键词共现图图谱与研究主题聚类识别学科地貌中的高地、热点、前沿等关键类型特征,并进一步在三维空间中将其自动转换为学科地貌图,实现了学科知识地图从“数”“图”到“形”的认知模式智能转变(图2),最终形成城乡规划学科的总体地貌图。
▲ 图2 | 学科地貌识别方法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4 图解:近10年的规划学科地貌图解析
4.1 基于中文期刊论文数据的规划学科演进特征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关键词统计分析表明,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空间规划等关键词作为长期研究重点,构成了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议题。进一步聚类分析发现中文文献主要聚焦于城市更新与设计、专项规划、韧性城市、公众参与、规划转型等十大领域,并随时间变化体现社会需求与学术关注的转向。
从近10年中文文献主要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 2020年之前,学科领域整体发展较稳健,2020年后的发展趋势略有降低,可能与国内外疫情影响、科研资源调整以及政策导向的变化有关(图3)。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学科的核心议题逐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交织、宏观的战略部署和微观的空间优化结合、环境治理与社会福祉并重的特征。
▲ 图3 | 中文期刊论文关键词共现图和研究主题演进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4.2 基于外文期刊论文数据的规划学科演进特征
对SCI骨干期刊论文的关键词统计分析表明,政策(Policy)、城市模型(Urban Model)、管理(Management)、城市化(Urbanization)等高频关键词,代表了外文期刊对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规律与机制挖掘,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与政策应对方面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外文文献主要围绕建成环境、能源效率、中产阶级化、城市热岛、智慧城市八大领域展开。这些领域不仅展现了国际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重点,也反映了其作为知识体系的内在演进逻辑。
总体来看,过去10年外文文献的研究领域发展演进不仅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也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推动了知识体系的多维构建,且呈现出跨学科融合、从“技术导向”向“人文关怀”转型的显著态势(图4)。
▲ 图4 | 外文期刊论文关键词共现图和研究主题演进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4.3 基于基金委项目数据的规划学科演进特征
近10年来的规划学科基金项目关键词共2700余个,共现词组关联网络表明(图5),规划学科 基金项目的核心关键词主要由规划方法与规划理论、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传统村落与保护规划构成。结合具体关联关系,可以进一步整理归纳基金项目的七大关键主题领域。
▲ 图5 | 基金项目关键词共现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根据七大关键领域对基金所属领域进行划分,并汇总历年各领域获批基金数量与关键词分布,分析其演变态势和特征(图6、图7),结果表明:
(1)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领域的相关基金数量持续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年所占获批基金的比例稳定在40%左右,是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
(2)可持续发展与健康城市总体基金数量位居第二位,所占当年基金数量比例多在20%至30%之间,该领域议题紧跟国家政策,呈现出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方法深化的演变特征。
(3)村镇体系规划与设计以及城乡历史与遗产领域发展态势相近,相关基金数量稳定在10%至20%的较低水平,发展趋于平稳,属于非学科热门但存在持续深耕的研究领域。
(4)城乡历史与遗产则主要研究城乡历史遗产的空间形态和保护方法,学科重心逐渐从单一保护转向多元价值评估与功能复兴。
(5)城市韧性与数字技术领域虽然基金数量总体占比不高,最高占比为13%,但在近3年呈现爆发性增长,属于学科新兴的热门领域。
(6)城市更新与设计以及规划实施评估领域相关项目数量连续性发展特征较弱,且内容多与其他领域交叉,属于学科较少独立关注的研究领域。
(7)规划设施评估领域尽管基金数量较少,但其关注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反馈对学科的理论完善和政策优化具有潜在贡献。
▲ 图6 | 基金项目中的城市规划研究主题演进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 图7 | 基金项目中的城市规划研究关键词解析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4.4 规划学科总体地貌解析
多源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国内基金项目,规划学科的外文论文更加关注中产阶级化现象、种族隔离、城市扩张等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建成环境的舒适度与能源效率。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城乡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的学科本体建设,并注重与国家政策导向的对接。
通过整合中外论文与基金项目的核心主题,并梳理其热度和演变特征,规划学科的总体地貌呈现出五种类型:学科高地、学科热点、学科洼地、学科边缘和学科前沿。这些地貌类型不仅反映了学科发展的生态位特征,也揭示了城乡规划作为知识体系的演化逻辑和内在脉络(图8)。
▲ 图8 | 规划学科地貌图示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5 结语
城乡规划学科正面临深度转型与战略重构的关键时刻。站在新时代的发展关口,学科需回应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本土理论体系建设,紧扣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更新的实际议题,实现价值观、知识体系与技术方法的三重革新。同时,也应以人民为中心,赋能空间资源的公平配置,推动健康、绿色、韧性等多目标融合的人本城市构建。在坚守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推动城乡遗产的多尺度、在地性保护,传承城市精神与文化基因。面对数智时代的深刻变革,城乡规划更需以“空间+”为核心,融合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方法,建构复杂城市系统的理性认知与科学决策体系。面向国家、人民、历史与未来,城乡规划学科正开启一场价值驱动、技术赋能、本土扎根的深度变革。
原文介绍
《溯源筑基: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发展地貌图解析》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5年第5期,第4-16页。
【doi】10.11819/cpr20250502a
杨俊宴,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 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通信作者。
杨清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雨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文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BE2023799);教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1JJDM004);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CXJH_SEU 25029)共同资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