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

2024-12-11 15:33 来源:住建部网站

微信图片_20241211153631.png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结各地在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制度、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多方参与机制、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传承优秀建筑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以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进一步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水平。

序号

政策
措施

主要
举措

具体做法

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制度

(一)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

1.研究制定省级传统村落保护法规。《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草案)》已经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草案)》正在按程序提请云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2.健全市级传统村落保护法规。2023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河北省邯郸市出台了市(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河南省平顶山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贵州省铜仁市出台了市(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3.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规。2023年,陕西省出台《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决议》。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2024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都将传统村落作为重要内容。

(二)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1.山西、江苏、福建、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7个省份开展了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2.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的指导意见》,设立了省级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
3.湖北省麻城市印发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管理实施意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程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要求等文件,明确支持传统村落“一站式”办证、财政奖补、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政策措施。

(三)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激励机制

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细则、古建筑保护奖励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按照合同或审计金额的30%—50%予以奖补。
2.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优先安排建设用地,保障传统村落的村民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
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制定土楼保护修缮“以奖代补”工作方案,设立“土楼保护管理专项基金”,将经营性收入的20%以上列入保护专项经费,支持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

(四)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

1.江西省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内容,纳入市、县、乡三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
2.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制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工作评估细则(试行),加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项目的评估、验收、督导与管理,跟踪评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成效。
3.贵州省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联合发布铜仁市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名录,将全市110个中国传统村落纳入司法保护范围,通过创建司法协作保护基地、设立法官检察官联络站等方式,探索司法保护传统村落模式。

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多方参与机制

(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1.2017年以来,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安排6.57亿元支持503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引进587位建筑师在近600个村庄开展驻村陪护式服务。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搭建“传统建筑海峡认养平台”,通过“村集体收储发布—与意向认养人洽谈—长期承租、修缮、使用—期满修缮归还”的认养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2.2023年,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万师下乡,万村和美”行动,组织引导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技术服务传统村落保护,目前下乡服务的技术人员已超过4000人次。
3.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推进全区传统村落政策性农房保险全覆盖,累计投保5078户,保费为每户每年30元,通过政策减免和省、市财政补贴,农户每年只需承担4.8元,房屋发生损害保险最高赔额可达6万元,有效减轻农户保护修缮传统民居压力。

(二)推动政策性金融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1.安徽、江西、江苏、山东、河南、重庆、湖北、湖南、海南、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份农业发展银行与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立联动推进政策性信贷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2024年1月至11月,农业发展银行共授信178.76亿元,已投放贷款81.62亿元,统筹推动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提升等工作。
2.安徽省黄山市与农业发展银行安徽分行共同推出“村落徽州”金融项目,以传统村落为试点,结合各村特色设计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进行有机融合,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共授信51.95亿元,已投放贷款25.91亿元。
3.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政府与农业发展银行江苏分行签订了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合作协议,聚焦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人居环境整治、区域乡村资源活化等方面,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共授信38.4亿元,已投放贷款17.64亿元。

(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1.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实施“榴枣归乡”工程,成立大学生回乡创业联合会,整合创业政策和扶持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传统村落内孵化了一批共富项目,已吸引创业团队17个72人,入驻项目9个、电商微商网店61家,经营额达710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600多万元。
2.湖北省麻城市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充分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从规划到建设共召开群众会6300多场次,收集意见建议16000余条,建设了小微民生项目12000多个,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形成“点子群众出、方案集体定、材料就地取、用工当地找”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模式。
3.陕西省佳县围绕农耕记忆主题,在中国传统村落赤牛坬村打造了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135名农民演员在实景演出中展示了农耕时代陕北黄土沟壑地区风土人情,每年演出300场,人均每年增收6000多元。

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

(一)活化利用传统建筑

1.福建省永泰县月洲村将废弃的旧水电站改造成乡村公益书店、云南省剑川县北龙村将废弃的村集体粮仓活化利用为特色书店、江苏省昆山市祝家甸村将废弃砖厂改造成砖窑博物馆,通过延续传统建筑结构和外观,融入现代化设计理念,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
2.四川省乡城县以白藏房建筑为特色,发挥当地群众互助建房传统,以当地原材料保护白藏房、建设白藏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49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470万元,开展白藏房屋面防水修缮项目奖补试点,改造提升61家精品乡村民宿,形成藏乡村色、康巴风采,成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影片重要取景地,2023年民宿业实现收入9900余万元,同比增长45%。
3.浙江省兰溪市创新传统建筑认养管理机制,出台古建筑认养使用实施细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产权不变、有偿使用”原则,向社会公开招募认养使用人,现已成立51个“百姓护宝团”,吸引社会投资各类业态267家、运营维护传统建筑433处。

(二)保护提升传统风貌

1.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湖南传统村落风貌改造导引》,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强化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风貌引领。
2.北京市门头沟区创新农房风貌奖补机制,搭建“传统村落风貌提升奖补信息化平台”,从建成年代、地形地貌、特色文化、保护级别四个维度,构建分类型、分层级的传统村落整体风貌控制体系,筹集6000万元奖补资金,以“划定评价等级、区分奖补额度”的形式替代“传统一刀切”奖补模式,对农户按照传统风貌修缮传统民居进行奖补,推动传统风貌提升。
     3.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制定了传统村落“木刻楞”修缮与利用指南、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街区有机更新风貌导则等技术标准,指导修缮具有保护价值的“木刻楞”传统民居,保持建筑风貌统一、色彩和谐。
     4.江西省婺源县成立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委员会、“改徽”办公室,每季度召开联审联批会议,创新建房“前置审批”机制,落实“带图审批”,将徽派风貌作为建房审批的前置条件,确保新建房屋符合徽派建筑风貌。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河北省井陉县修建了43.1公里太行公路,将南横口村、大梁江村等29个中国传统村落串珠成线,形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片区,推动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井陉县太行“天路”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设全长2180公里公路,将黎平、从江等11个县(市)的49个传统村落串珠成链,沿途设置文创驿站、生态民宿、度假营地、神奇瑶浴、侗乡土灶火塘等配套设施,发展自驾游、民宿等产业,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3.山东省荣成市推进传统村落“户户通”建设,新建、改造主次干道和村内道路70公里,开通13条公交专线串联传统村落,建成公交站亭25个,公交直通每个传统村落,实现了“村路硬化到地头、公共交通到村头、游客民宿到门头”。

(四)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

1.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推动土楼宜居性改造,发展民宿、艺术创作等特色产业,在以“洪坑土楼群”为核心的洪坑村及六联村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片区中,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旅游收入49.8亿元,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新增稳定就业岗位近500个,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
2.云南省建水县通过民国时期修建的米轨小火车串联传统村落形成旅游线路,建设“十里泸江烟柳、百年古桥古村、千亩稻田公园、万亩田园风光”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片区,发展生态观光、写生摄影、亲子游乐、民俗民宿等产业。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1472.8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72.9亿元。
3.山西省高平市米西村将铁佛寺(《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等历史文化资源免费对外开放,吸引游客参观旅游,2024年国庆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4.四川省阆中市结合古蜀、科举等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形成“古蜀记忆与红色旅游”、“农耕文明与春节寻源”、“农事节气与田园风光”三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片区,开辟凤舞天宫、五龙庙(《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等线路7条,2024年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依托传统村落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游,打造民族特色和非遗展馆,举办葡萄采摘节、丝路展演等节庆活动,2024年1月至8月游客数达270.6万人次、同比增长80.7%,乡村旅游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118.5%。

传承优秀建筑文化

(一)完善传统营建技艺标准体系

1.安徽省黄山市制定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明确马头墙、门楼与门罩等12个特色元素的节点构造做法;制定黄山市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徽派建筑木结构防火技术规范、徽派建筑砖雕制作技术指南,为徽派建筑修缮、防火、活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湖南省汝城县研究整理民俗传承人、传统工匠口述史,全面总结梁、板、柱、雕、绘等独特技艺,尤其针对如意斗栱、鸿门梁木雕、门神漆画等工艺,构建地方独特标识性的工匠技艺体系,形成具有汝城地域特色的系统化营造技艺体系和工匠传承谱系。
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发布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规范、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评价规范,概括提炼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核心内容,传承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二)培育传统建筑工匠

1.内蒙古、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甘肃等10个省份积极开展传统建筑工匠培育和认定,推荐16名传统建筑工匠入选2024年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
2.江西省吉水县举办了14期传统建筑专题培训班,培育乡村工匠462人,并颁发乡村工匠培训证书。培训班聘请业内专家、老工匠、非遗传承人传授传统建筑技艺,培训内容涵盖设计原理、施工工艺、材料选用、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木作、瓦作、彩绘、雕刻等专项技能学习。
3.福建省永泰县探索“学校教研-基地实践-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共建活动,举办嵩口论建2023大学生国际设计竞赛,支持外地设计机构与本地建筑师、施工队伍、传统工匠组成设计施工联合体,挖掘培养本地土专家、田秀才,支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三)带动传统技艺产业发展

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积极培育古建产业,组建香山工坊,入驻古建企业达30家,将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师徒制”相结合,创办苏州市香山职业培训学校,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办“香山工匠学院”,培养各级人才205名。2023年古建产业产值约20亿元。
2.安徽省黄山市成立徽派古建产业学院,大力实施徽匠振兴工程,加强徽雕艺术、工艺美术、古建筑修缮等徽派古建专业培育,并召开徽派古建产业发展大会,向全国推介徽派古建技术和人才。 
3.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发展集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银器产业链,培育传承人81人,带动5600多人从事银饰工艺品加工,吸引300多名手艺人前来创业,银饰工艺品年产值达26亿元。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1.福建省连城县按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传承人群等分门别类建立非遗传承数据库,建设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姑田大龙展陈馆、古建修缮技术团队培育所等非遗传承场所。
2.山东省荣成市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将文化作为传统村落核心吸引力,建设开洋谢洋节、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等非遗展示场所,成立非遗传承人协会,各级非遗全部落实了传承人。
3.贵州省荔波县建立实施非遗项目包保责任制,成功建设“布依布然”、“茂兰竹艺”、“炫彩陀螺”、“瑶织娅”等非遗工坊,推出猴鼓舞、陀螺竞技等特色演艺品牌和《瑶山·瑶人》实景剧目,有效保护传统村落非遗及相关民俗13个。

(二)加强宣传推广

1.2024年,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中国新闻社开展“文化旅游看河北,传统村落我的家”专题宣传活动,在中国新闻网开设专题,系统宣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效。
2.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中国传统村落平岩村举办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群众文化活动,活动以“侗寨百家宴,欢乐中国年”为主题,当晚全网互动量189.64万,传播量10.51亿,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86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春节民俗风采。
3.江西省瑞金市依托传统村落内的革命旧居旧址、红色文化背景,将传统村落打造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和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拍摄实景基地,《大道薪火》等20多部影视作品在传统村落内取景拍摄,传承和弘扬了红色文化。
4.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庄村通过建设村史馆展示地契、借据、家谱、族谱、村规民约等文献资料,系统宣传当地家风村风,传承弘扬乡土文化。
5.贵州省台江县、榕江县创新“传统村落+体育+旅游+文化”发展模式,形成以“村”为主题的“村BA”、“村超”等超级IP,全网浏览量累计超过800亿次,获得社会各界、国内外主流媒体“点赞“。

(三)推动数字化保护

1.浙江省杭州市开发传统村落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市138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和动态更新,通过三维实景、视频、图文等形式,全面展示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文化。
2.安徽省绩溪县开展“数字保护绩溪”,完成“徽韵绩溪·百里画廊”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建设及全县31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建成数字化非遗馆、绩溪民歌民谣部落,呈现传统村落中的各项非遗资源。
3.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建立传统建筑“普查-测绘-孪生-重生”数字化保护模式,运用“多方式、多场景”技术手段,通过倾斜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数字化展现村落基因特征,完成100余处历史建筑数字建档、30处历史建筑和10处文物建筑数字测绘和三维孪生建模工作,并制作传统建筑建造技艺解构演示视频,详细解读当地传统建筑的营建智慧。
4.重庆市在主城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片区建设了5个巴渝传统村落实体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形式,让群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村落魅力,留住乡愁记忆。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