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对话城市文化: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09-20 15:1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9月9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论坛“对话城市文化: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成功举办。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主持,邀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七位专家,聚焦如何彰显城市文化,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全面激发人、产业、城市的发展活力等关键问题,设置了专家对话、提问互动等环节,为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0-1.png

本次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主持,邀请了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学会城市影像专委会委员、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熊洪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弘中,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委员、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贺艳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开展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0-2.png

主持人:杨保军  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对话正式开始前,主持人杨保军理事长表达了希望与会专家及现场观众能够就“城市文化”这个话题畅所欲言、深入讨论、激发深度思考的殷切期待。他表示,目前这个时代缺少的已经不再是专业技法,而缺少的是思考、观察、洞察,甚至是想象、创造的能力。他希望通过这次对话,能够激发专家和观众在理论、认识、实践层面的深入探讨和思维碰撞,使大家对“文化如何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有所感悟。

0-3.jpg

紧接着,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五大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关键议题

1.基于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如何以文化作为城市发展与更新的新动能?

2.文化资源如何向文化产业、文化场所、文化产品转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文化数字化成为新趋势,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如何把握好文化的原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关系?

5.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经验有哪些?

嘉宾讨论

1.png

李  忠  学会城市影像专委会委员,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忠委员在发言中通过“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案例说明了文化传播对于地方知名度与吸引力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又以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民间的广泛收藏为例,强调了文化赋能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其后,针对城市文化认知构建的问题,李忠委员指出年轻群体对地域文化的淡漠现象,从淄博、哈尔滨等城市因网络传播而迅速走红可以看出,城市发展需要通过有效传播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吸引年轻游客与居民。李忠委员通过四个典型的文化传播案例生动讲解了文化传播的多元路径与深远影响:无锡因80年代一首《无锡旅情》在日本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利用日资最多的城市;张辽等三国人物在日本老幼皆知,是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成功代表;腾格尔的《蒙古人》由于广泛传唱被内蒙人误认为是世代传唱的传统民歌,可以看出文化传播影响之深远;韩愈、白居易诗句在海外的知名度带来大量日韩入境游客,证明了旅游不是先游后知,而是先知后游。最后,李忠委员强调,相较于单纯的文化挖掘,更应重视文化的传播与认知构建。

2.png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

金元浦教授在发言中首先谈到,文化赋能城市需要关注“文脉IP”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下,IP已远远超越了知识产权的范畴,成为城市品牌、文化认同及产业塑形的关键要素。金元浦教授提出的“双塔”理论阐释了文脉IP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座塔是海上的灯塔,象征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核心吸引力,如“水润江苏”“老家河南”“大美青海”“好客山东”等,是一个城市中最辉煌的、最重要的、引导人们探索的亮点。金元浦教授以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论证保留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案例,讲解了超级文脉IP的打造。第二座塔是城市内部的“水塔”,一栋楼的水塔只有满水才能让每一个房间都有水。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不能再简单地采用“补短板”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需站在更高的视角进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确保城市实现真正的均衡发展。

金元浦教授指出,当前,我国文旅产业正面临着双线结构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传统文化、传统旅游、非遗、演出、博物馆、游学研学等传统文旅业态仍需不断创新与提升;另一方面,以高科技、元宇宙、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文化新兴业态正蓬勃发展,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成功为例,可以看到顶尖企业起到的引领带动作用。文旅产业将来发展的重点是双线结构相辅相成、双向奔赴,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实现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png

张  松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规划师

张松教授认为,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相关从业者,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城市。他指出,城市就是文化的创造。目前大众所普遍认同的是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里可以创造文化、可以作为文化活动的舞台,这个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无论是区域、空间、国土方向的规划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好的规划作品也是时代的印记,只要能够反映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将来也可能会成为文化遗产。他以日本为例分析了如何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文化旅游和居民生活相结合。日本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以旅游立国为战略,但并不是简单迎合游客,而是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旅游投入既为居民又为保护,居民能够从中获利,从而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从而避免了历史街区的同质化现象。这对我国大量打造“人造景区”“人造生活场景”是一种警示。

张教授还强调了“作品”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不仅要传承,还要转化成作品。规划师在设计中要有“扎根”意识,充分认识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地块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场所精神,这样才能做出有活力、有内涵的设计作品。

4.png

邓  东  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邓东副院长结合城市规划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分享了两个观点。一是我们规划师等相关城市从业者需要提高阅读城市的能力。他以中规院在玉树、苏州等地的实践经历为例,指出阅读城市的前提是对城市的历史、生态和文化有敬畏之心。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场地的感知和充分的公众参与,去探寻城市的自然法则和人文密码,厘清城市的文化源流,设计中的创新和创造便由此开始。二是从业者们需提高向生活学习的能力。只有长期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生活,才能做出有温度的设计。他强调了城市中“人”的重要性,认为生活取决于人,文化的载体也是人。很多普通人和老人是文化的叙事者,本身就是故事、就是文化,所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留住这些“人”。没“人”就没文化,历史即是未来。其后,他引用计成在《园冶》中的“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指出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需要我们从业者满怀敬畏之心“尽心地做好匠人,敬重城市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能主之人”。

最后,邓东副院长认为这场由杨保军理事长主持、学会提供平台、中规院名城分院和文旅所共同承办的学术对话,充分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这种创新的交流形式未来还要坚持下去,中规院也要继续吸纳、学习全社会专家学者的智慧,不断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奉献技术力量。

5.png

赵弘中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赵弘中副局长深入探讨了杭州文旅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当前文旅领域竞争激烈,杭州虽坐拥西湖、运河、良渚三大世界遗产,但文旅发展仍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外部而言,各城市文旅项目层出不穷,竞争白热化;内部则因资源丰富而面临“原始森林种树”的局面,既要保护原有生态,又要创新突破。围绕着文化赋能与活化利用的课题,他以杭州的富春江及其文化瑰宝《富春山居图》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名画的深度解读为杭州文旅注入新活力。通过高科技手段的高清解读,《富春山居图》中的细节得以生动展现,包括8个人物、15只鸭子、29幢房子及3个亭子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画作的内容,更为文旅项目的创意策划提供了灵感。8个人物有5个在捕江鲜,可以想象黄公望有多着迷于江鲜,也让我们看到了《富春山居图》里隐藏的江鲜。针对画作中人物与江鲜的紧密联系,杭州提出举办“杭州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江鲜大会”等创意活动构想,旨在通过美食文化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游客在品味江鲜的同时,感受《富春山居图》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此外,杭州还计划打造富春山居图实景图并实施三江两岸规划,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进一步提升杭州文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6.png

熊洪华  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熊洪华先生以陶溪川为例,分享了陶文旅企业在工业遗产转型、历史街区产业化方面的宝贵经验。首先,他谈到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故事性、连续性。他认为对待工业遗产应有敬畏之心,规划设计与施工都应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和历史痕迹,尽可能地减小破坏;还要保留遗产各个时期留下的印记,以此来焕起每个时代的人的记忆,引发人的共鸣。其次,他谈到自己对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解,他尊重和赞赏规划师和建筑师能够充分研究文化、场地,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陶溪川之所以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是因为他们在空间中不会感受到压迫,而是感受到尊重、从容。最后,他还特别强调了运营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成功的运营需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陶溪川的实践中,陶文旅准确把握文化产业业态定位,为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创业机会、场地和销售平台,通过这种方式,陶溪川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还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手艺人和创业者,极大提升了城市活力,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文化赋能实现产业化转型、创新和文化变现。这一实践展示了文化产业化带来的长期竞争力,也为文化与商业的双赢提供了成功范例。

7.png

贺  艳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委员,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贺艳委员深入阐述了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全面分析了数字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场景及所面临的挑战。她还分享了通过技术创新、用户需求调整、有效运营及时间评估等手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宝贵实践经验,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的关键策略。

首先,数字科技的进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高的精度、更高效的展示手段和更丰富的互动体验。过去对建筑模型的真实度要求可能不被重视,但今天,真实的数字模型已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需求。贺艳委员提到,从数据模型的构建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她谈到了在过去20年中,现代观众对文化遗产的期望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不仅希望看到遗产的外观,更渴望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这种变化推动了从业者不断调整策略,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真实性和深度的需求。她特别提到了成功的展览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展示内容,还需有效的运营管理,并分享了鼓楼数字展的经验。她指出,优秀的展览运营能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并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贺艳院长强调了文化和经济的结合需要时间来验证其效果。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看短期效益,还需考虑长期的文化影响和经济贡献。她呼吁大家在进行文化项目时,要注重长期规划和可持续性。

杨保军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表达了对未来深入交流的期待,并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认为这些见解为城市文化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感谢所有专家的智慧贡献及与会同仁的积极参与,此次讨论虽告一段落,专家学者们对城市文化赋能的思考与探索将持续深化,并期待能迈向新的高度。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