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名城学术委年会: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

2014-11-14 09:24 来源:浙江日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究竟是为了什么,该怎么保护?来自全国的相关专家学者日前在临海“刮了一场头脑风暴”,研讨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应对之策。提出各地应进一步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增强依法保护意识,更好地运用法制手段,在发展中守护好珍贵的城乡遗产。

在11日结束的这个中国名城学术委年会上,我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3天的研讨,围绕“文化传承与规划变革”主题,从多个角度来总结交流经验。

保护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传承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个。名城的保护和规划建设,开始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历经30多年的努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取得了划时代的成绩。“到目前,已公布的名城数量、规模、分布和类型,堪称世界之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说,由专家推动、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开展的体制特征明显;保护工作起步早于大规模“建设性破坏”之前,各地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名城保护制度不够健全;保护观念不一致,保护意识淡薄;保存现状差异大,小城市好于大城市,整体保存情况每况愈下。

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和其他国家、民族都不同,独树一格。传统城市长期受儒家文化浸润,充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形和内涵。今天,我们中华传统的家、家乡、城市是不是丢失了,规划建设的城市是否能留住“城市与家”的记忆?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等资深专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乡愁是什么?用建筑术语来表达,可说是人们对故乡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环境的记忆,对它存在与否的怀念……”作为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者,应及时总结、交流、反思,推动我国名城保护的探索实践。阮仪三认为,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就像对待老人的态度。未来的城乡发展,要改变对于城市景观的陈旧认识,要珍视今天尚存的历史遗产,切不能再盲目乱拆;要研究保护成片民居建筑所缺失的法规政策;要有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规划方法与手段也要创新。

“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故宫博物院院长、建筑学博士单霁翔一语道出真谛。他还提出要注意6个兼顾:如不仅要保护文化要素,还要保护文化景观;不仅要保护静态遗产,还要保护活态动态的遗产;不但要保护点面,还要保护文化线路;不仅要保护古代近代的,还要保护当代的遗产……

浙江省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会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真知灼见多多。会议汇聚了全国城市规划系统的人士,浙江省仅宁波市就派了20多人学习取经。由此,也反映了浙江省一些市县对名城保护工作的全新认识和高度重视。

“浙江的名城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国名城学委会顾问汪志明专家说,江山的廿八都古镇和仙霞古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悉,浙江省拥有历史文化名城19座(国家级8座),名镇52个,名村69个、街区84处,总体数量居全国第一。今年,又开展了第五批省名镇名村、街区的申报,申报的已达120多个;并将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后备名录进行管理。目前,已公布两批共90个中国传统村落,松阳县被建设部拟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县。

“这些年来,浙江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省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介绍说,2012年省人大修订颁布了《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也纳入了依法保护。切实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省里还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全省各地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围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进一步强化依法管理,使传承保护实现向提升名城历史文化价值、注重展示文化内涵,注重城乡区域统筹一体的保护格局转变。

一些专家学者对浙江省的名城工作纷纷表示肯定。“杭州新城老城相映成辉,是现代化城市典范。”单霁翔称赞说,跳出老城建设新城,毅然决然地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西湖十年的申遗路,大大提升了市民的保护意识。西湖周边和三面云山景观格局的保护,简直是奇迹。一些专家认为临海古城墙、绍兴、湖州溇港文化等的保护都很不错,值得学习借鉴……

意想不到的是,“浙江记忆·浙山浙水浙乡愁”宣传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认为省建设厅与本报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纷纷索要样报。张兵等专家表示,“会继续关注这个活动,希望能继续给我寄报纸”。据悉,该活动已纳入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梦想·美丽浙江》主题宣传中。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