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克罗索:增强城市竞争力更像是一门艺术

2024-01-02 11:0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过去十余年间,技术的革新持续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城市经济逐步从原有的工业经济模式向着集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于一体的模式转变。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接踵而至。

未来,一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的城市应具备哪些共性特质?对于成都这样一座超大城市而言,其城市转型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又有哪些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12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围绕上述话题与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彼得·卡尔·克罗索展开了深入探讨。

7e3e6709c93d70cf9da4e919b58d870dbaa12b22.jpeg

克罗索认为,在全球化的机制下,技术和研究成果共享使得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能从中合理地受益。图为克罗索 受访者供图

作为长期研究城市经济政策与区域规划的知名学者,早在20年前,克罗索就将目光投向了成都。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人才资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克罗索看来,近年来成都的创意经济、文化禀赋以及对外开放的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来扎根。“继续努力在全球视野中寻找成都坐标,挖掘成都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将助力这座城市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

克罗索认为,一座城市的竞争力离不开持续地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而这依赖于对于文化、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的长期规划和投入。与此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仍然是趋势,需要避免封闭型的经济。“在全球化的机制下,自由贸易、资本和人口流动以及国际技术和研究成果共享使得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能从中合理地受益,而封闭型经济则完全限制了这些积极因素。”

全球化仍是主流趋势

NBD:根据您的观察,后疫情时代,全球主要城市经济的复苏面临哪些显著的逆流?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克罗索: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仍然是主流趋势。但我们也观察到贸易壁垒的存在以及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给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环境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在全球化的机制下,自由贸易、资本和人口流动以及国际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使得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能从中合理地受益,而封闭型经济则完全限制了这些积极因素。我们需要推动各国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避免封闭型的经济。

过去几年的疫情给城市经济与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许多城市产业发展的规划被完全打乱,城市居民收入持续降低,文化及娱乐产业遭受重创。与此同时,本地居民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在降低。这样的危机令大多数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原有的规划及发展方式,重新构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我们关注到,像巴黎,试图推行“15分钟城市”的发展模式,即住宅、零售、教育、文化、娱乐和工作场所,都尽可能坐落在步行或骑车只需15分钟的地方。这意味着,城市将对交通运输等基建进行重组、改变原有城市的功能区布局、进一步投资低碳绿色经济。

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远程办公模式,此举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员工通勤的时间及花销,也让大家有更多时间和家人一起消费跟娱乐。这也导致了很多城市中心区办公空间的“缩水”,大量空间不断向着文化、教育及消费功能转变,进一步倒逼城市空间规划的转变。这种趋势在城市中心商务区及一些老城区尤为明显。

NBD: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一座城市如何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克罗索: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地理禀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早期的发展形态。同时,叠加历史及本地居民价值观的影响,每座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我认为,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首先需要一个相对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对于地方资源的优劣势有着全盘的掌握,能够调动本地力量参与到新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与此同时,需要政府设定清晰的目标及顶层规划,提供更多来自财政及政策上的支持,让企业、本地文化、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角色”。比如在匹兹堡,高等院校在城市未来战略的制定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而在硅谷等地,则是企业及投资机构等高度市场化的主体。

一座城市的资源及精力都是有限的,每座城市都需明白其优势资源所在,并将其更加高效地投入到经济转型的战略中去。

NBD:我们关注到,您在不同的研究中以及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过——人才的吸引力及流动性对于城市未来转型及可持续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背景下,我们应怎样进一步理解?

克罗索:一座城市要想从疫情的冲击中迅速复苏,其必要条件就是——人力资源必须实现高效的流动。当下及未来,无论是制定区域规划战略还是出台产业发展政策,都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无法吸引并留住人才,经济的转型发展将是无源之水。因此,需要将不断提升城市生活水平置于更高的优先级,将自身的资源禀赋聚焦到宜居宜业的目标上来,以此留住现在的人才和吸引潜在的人才。

纵览全球,许多城市“未富先老”,在城市化放缓的阶段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外,缺乏好的就业机会及前景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不断降低消费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人口困境及经济困境。与此同时,受保护主义影响,一些地区关小了移民的大门,进一步影响了人才流动。

一座城市要想获得长远的竞争力,必须优先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年轻人在此生活工作——这离不开更好的教育资源、丰富的娱乐设施、发达的公共交通、安全的社会环境以及可负担的房子等。一座老龄化的城市会遭遇方方面面的掣肘,显然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增强竞争力更像是门艺术

NBD:在全球众多的城市观察样本中,您长期关注成都的城市规划及产业发展,也曾多次到访。请分享一下您在这座城市的体验或观察。

克罗索:大概20年前,我第一次到访成都的时候,这座城市就开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了,集聚起一大批跨国企业以及本地的高等院校。同时,也因大熊猫等文化名片在国际日益知名,加之相对发达的航空业,成都开始与欧洲等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过去这几年,我关注到成都大力投资,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公共交通不断完善,高校人才进一步聚集,成为了一座极具文创活力与人才吸引力的城市。数字经济、创意经济以及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勃发,区域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提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这从某个侧面折射出这座城市决策者的能力以及对于年轻人才的重视。

NBD:据您观察,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成都呈现出哪些独特优势?如何才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

克罗索:首先,成都本身开放包容的特质有助于其融入全球城市的互动及竞争中来。而最近两年天府国际机场的开通进一步增强了成都链接世界的能力——与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的联系持续深化。

此外,像是中欧班列则在商品、旅游及服务层面加速了成都与众多欧洲国家的合作。与此同时,我还关注到成都的数字经济及创意产业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

如今,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革新的背景下,成都还需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加注”那些未来可以获得比较优势的新赛道。

我想强调的是,要确定这样的优势赛道,地方决策者应避免成为“过度干预者”的角色,应创造一个有益的环境,让资深业者及行业领导者都能深度参与进来。唯有此,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方可实施。

很多时候,增强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竞争力,在决策的科学之外,它更多像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在明确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找准产业锚点,制定可以调动更多社会及市场力量的目标,并富有远见及耐心地执行下去。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