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更新应更多使用低碳技术

2023-01-16 11: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0.jpg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1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主题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为深入推进首都城市更新、打造宜居环境献计出力”。4位市政协委员围绕上述主题积极建言献策,为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工作贡献智慧力量。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政协将针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开展专项监督。委员建议,在今后的改造项目中,大力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为践行“双碳”理念尽一份力。

老旧小区改造

列入年度协商计划重点议题

近年来,市政协围绕城市更新开展了大量工作。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表示,过去5年,市政协采取“连续剧”的方式,持续不断围绕城市更新实地调研、开展协商议政,足迹遍布北京的街巷胡同、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工厂大院,形成了100多条意见建议,在推进立法、政策实施、民生改善等方面贡献了智慧。

“自2012年开始,我就参与了南锣鼓巷地区保护和整治复兴规划的编制。”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说,“在规划过程当中,我同时又作为政协委员参与调研、建言献策。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我们市政协委员原创性地提出‘共生院’的理念,如今,‘共生院’理念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北京老城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再如,自2015年开始,市政协委员不断建言献策,提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部分恢复老城水系。这些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被列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后来编制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当中。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例,在市政协委员的建议下,正阳门桥段的历史水系恢复工作正在有序推动。“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前门箭楼前的这一片碧水能再次呈现出来。”

2023年是十四届市政协的届首之年,许槟表示,今年,北京市政协将针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开展专项监督。同时,随着《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市政协也会围绕城市更新的实施情况开展协商议政。

“首开经验”

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事关千家万户和民生福祉。提起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生动实践,“首开经验”被屡屡提及。昨日记者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分享了“首开经验”如何为首都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李岩说,《北京城市更新条例》提出五大更新类型,第一类就是居住类的城市更新,主要包括老旧平房院落、危旧楼房,以及老旧小区的住用安全和品质提升类的更新。首开集团作为市属国有企业,自2019年起,积极探索居住类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李岩举起了一张图板:“这张反映了古城南路小区改造的情况。上面这是楼体外立面改造前后的对比图,属于基础类改造项目。下图反映的是我们将小区内的低效资产进行改造,如自行车棚改造为居民服务中心,不仅方便了社区居民,还能增加经济收益。居民服务中心里有食堂、便民超市等,我们设置了一些岗位,吸引居民就业。”

据悉,今年,首开集团计划开展2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并打造一批便民服务示范项目。例如,拟在通州怡乐园小区建设家园中心,服务半径更广、服务内容更丰富,提升为属地居民服务水平。此外,今年还将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老楼加装电梯等。李岩建议,搭建城市更新市级统筹平台,并在各区搭建分平台,构建起权责清晰、程序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

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嘉宏,关注城市更新过程如何更好践行“双碳”理念。她说,调研发现,城市更新过程中受条件所限和资金压力等限制,落实绿色低碳技术的并不多。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建议在今后的改造项目中,大力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从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绿色宜居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改造项目的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形成完善的绿色化改造的技术体系。

“我们鼓励改造项目采用高强度的、耐久性好的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新材料,提倡轻量化装修,鼓励采用装配式装修,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我们去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建筑垃圾,这样在实现我们功能提升的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钱嘉宏说。

同时,建议进一步提升改造节能标准,合理优化外墙、门窗等热工指标,对改造项目的供热、制冷系统也加入一些智能化技术。采用节能型、环保型设备设施,有条件的项目增加太阳能光伏、光热等技术应用。“希望在城市更新领域能大力提倡绿色改造,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以及发挥绿色建筑集约效应,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环境,也是进一步推进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的落地实施。”钱嘉宏表示。

处理好城市更新

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

北京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而老城区也是文化遗产和文保单位比较集中的区域,处理好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吴晨总结了4点——挖掘、继承、尊重、创新。

吴晨介绍,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年。北京老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传统文化,集中展现了北京的传统风貌。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北京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应该得到系统的挖掘和认识。如何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他总结了4点。

首先,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吴晨举例说,南锣鼓巷是北京最早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我们从2012年参与南锣鼓巷开展保护、整治、复兴的设计工作,同时作为政协委员调研、献策,原创性地提出‘共生院’理念,获得广泛认可。”

其次,对传统营城思想的继承。地安门外大街约为800米长,秉承“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是中轴线上形态最完整、功能最稳定的商业街市。“我们提出的‘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增强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再者,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他说,“鼓西大街城市复兴计划”采取“一户一策”的设计理念,尊重传统建筑的风貌,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砖、老门鼓石等进行梳理、打磨,使改造后的建筑古朴、有韵味。

此外,创造市井商业文化焕发新活力。前门大栅栏地区是传统中轴线上京味文化的集中承载地,也是北京市广域级商业中心。北京坊就是非常成功的城市更新范例,为了尊重历史,北京坊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街巷的格局肌理,并规划多处小型公共活动广场和屋顶平台,为市民活动提供丰富的空间。今年底,北京坊二期也将亮相,将推进传统商圈的迭代升级。

吴晨透露,今年,隆福寺历史文化街区南侧的隆福广场改造也将完成,将体现创新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结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