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专访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读懂北京中轴线

2022-09-28 17:3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记者 李斌 乌梦达 罗鑫 陈钟昊

700多年来,一条实体的中轴线,也蕴藏着精神特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中正和合、井然有序、创新活力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驶入了“快车道”,很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关各方利益的一些难题得以破解。特别是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形成工作合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体现出对中轴线的保护不仅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全方位的整体保护

随着“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时间表愈发清晰:预计2023年初,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年下半年,国际遗产专家将赴北京考察;202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公布申遗结果。

驶入“快车道”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一条中国首都的城市轴线为何要申报世界遗产?它承载了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哪些文化精髓?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流转和城市变迁,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何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如何开展?

带着这些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

“它像一部交响乐”

《瞭望》: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要申遗?

陈名杰:根据中央要求,申遗工作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二是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三是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北京中轴线是三个“有利于”最集中的一个体现,最能讲好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故事。它是一部大书,像一本“时代启示录”,让我们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读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700多年来在中轴线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拥有不同类型建筑的中轴线就像一部大气的交响乐。

从革命文化的角度,钟鼓楼北侧的豆腐池胡同有青年毛泽东第一次进京的住所。沿着中轴线往南走,北大红楼是毛泽东和我们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工作过的地方。北大红楼旁边,景山东侧的胡同也有青年毛泽东曾经的居所。再往南走,就是故宫西侧的福佑寺,那是毛泽东第二次进京,油印刊物、创办平民通讯社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传统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而中轴线的延长线又强化了中轴线的普遍价值,强化了中轴线的核心理念。延长线上,一批文化重器在中轴线上展开。比如奥林匹克公园周边有很多大的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科技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

在南中轴沿线,还会兴建一批博物馆,再加上原来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等,形成一个大的博物馆群。这些文化重器在中轴线上及周边分布,强化了中轴线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礼乐交融的特点,强化了中轴线作为大国首都文化自信重要载体的功能。

中轴线的文化特质

《瞭望》:你如何概括中轴线的文化特质?

陈名杰:700多年来,一条实体的中轴线,也蕴藏着精神特质。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关键词叫中正和合,中轴线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就是正派公正。和、合就是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第二个关键词是井然有序。中华民族特别强调礼乐秩序,我们讲中轴线蕴含一种“礼乐交融”的气韵,不仅体现在刚才讲的国之重器、文化重器等有序布列其上,还体现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代营建理念里。以中为尊,左右对称,层次分明。繁荣商业、市民生活,与各种建筑,包括四合院、高大的钟鼓楼、宽阔的故宫、天安门广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活力。中轴线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既体现了对过去的传承,又体现了新时代的需求。从传统的7.8公里,中轴线已经延长到88.8公里,体现了它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象征,历史很厚重又充满活力,在坚持中创造发展,走向未来。

申遗驶入“快车道”

《瞭望》: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目前申遗进展如何?

陈名杰: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我们攻坚克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近年来,中轴线申遗驶入了“快车道”,很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关各方利益的一些难题得以破解。特别是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形成工作合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文物保护的水平越来越高。为了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市实施了1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助力中轴线上的各类文物“延年益寿”。

二是文物的赋存环境越来越好。有一个成语叫唇亡齿寒,如果文物是“牙齿”,赋存环境就是它的“嘴唇”,“牙齿”要保护好,“嘴唇”也得保护好。比如对文物建筑里一些非文物建筑进行了腾退,既保护了文物,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幸福指数大大提高,达到了双赢。

钟鼓楼和周围平房既体现了北京胡同四合院的肌理,也体现了老北京舒缓大气的美。通过整治工程,老北京的城市记忆得到了留存,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

一些高层建筑,像北海医院、天意商城等,在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通过降层,让景观视廊更加通畅,文物的赋存环境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是文物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文化遗产。我们征求多领域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建议,集体攻关,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轴线的价值,对中轴线历史和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四是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文化遗产只有为人民共享,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和相关单位的合作,我们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活动,感受到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五是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加强中轴线文化的研究、呈现,用文物加文艺、旅游、科技等方式,力争化古老为时尚、化厚重为灵巧、化冷门为热门,增强了历史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

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瞭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对于中轴线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名杰:《条例》一共是五章31条。该条例保护的对象非常全面,体现出对中轴线的保护不仅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全方位的整体保护,不仅保护有形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也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

《条例》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中轴线文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及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的责任很明确,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从体制机制层面,从中央部门、地方部门形成合力方面,明确了保护的方式。

《条例》增加了很多关于公众参与的内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遗产的申报,特别强调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一定要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和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

比如,《条例》对讲解文本有专门规定,对志愿者也有明确规定,对专家的参与也有一些规定。另外我们也提出了奖励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信集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中轴线文化遗产一定会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

1.jpg

游客在北京鼓楼一层体验模拟击鼓、敲钟(2022年8月28日摄) 陈钟昊摄/《瞭望》新闻周刊

“将中轴线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金名片”

《瞭望》: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如何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中的国际遗产保护理念接轨?

陈名杰: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并和中轴线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这几年在努力地做国际传播,包括每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请国际专家来参观中轴线。有的来不了,我们做视频供他们观看。

我们特别希望能让国际社会更加理解中轴线,将中轴线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金名片,让它更加响亮,更加厚重,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亮闪闪、沉甸甸、活生生的一条线

《瞭望》: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如何描述现在和未来的中轴线?

陈名杰:在我的心目中,北京中轴线首先是亮闪闪的一条线。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和典型代表,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所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首要的就是擦亮中轴线。

其次,中轴线是沉甸甸的一条线。北京中轴线从700多年前就开始作为元大都建都的一条基准线。700多年来,承载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最闪亮的部分,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分量是沉甸甸的,我们应该去读懂它,以敬畏之心去保护它。读懂了中轴线,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厚重,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再次,中轴线是活生生的一条线。它不仅是历史的,它也属于当下,还属于未来。中轴线从历史中走来,把中华文明精华的部分呈现出来。我们在继承中创新,走向未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