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圳都市圈规划面积为何越来越小

2022-08-05 09:59 来源:奥一新闻 作者:主笔 刘晨 采写 蒋清君

8月3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简称《指引》),对省内五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交通系统领域协调、公服设施领域协调、产业领域协调等予以指引。

奥一新闻注意到,相较此前的规划,一个最为重大的变化是,深圳都市圈的范围缩小,惠州龙门县、河源、汕尾(深汕合作区除外)等均未纳入其中。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都市圈不能按行政区划来划分,而要按照通勤距离来划分,都市圈的经济、产业以及城市功能高度联系在一起,此次深圳都市圈规划缩小,同样遵循了这个规律。

都市圈空间为什么会缩小

根据此前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内容,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两市的都市区部分。

而《指引》中,深圳都市圈的范围调整为,深圳市(含深汕合作区)、东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

有统计指出,最新调整后的深圳都市圈总面积为13977平方公里,比之前少了近3000平方公里。

深圳都市圈为何越来越小?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宋丁认为,新方案中,深圳都市圈缩小了,相比之前的方案更加精准,避免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如果把河源、汕尾都纳入深圳都市圈,那其实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空间,不符合都市圈的概念,不利于都市圈内部各市资源整合,不利于发挥深圳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郭万达认为,都市圈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大城市来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第二个是通勤要很方便。在国外往往都是二三十公里的半径,中国因为面积大,加上有高铁,所以都市圈的半径往往更大,但一般就是50-70公里的半径。这次的调整,就体现了这个规律,不按行政区划分,要按通勤距离来划分。

事实上,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显然,都市圈在体量和层级上,要低于城市群。

宋丁也认为,城市群是由临近城市构成的地域全包的概念,相对于都市圈是一个更泛化的概念,它的内在凝聚力没有都市圈这么高。都市圈是明确以一个大都市为中心,其他城市来配合,强化规划、互动和资源互补。“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作为城市群去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都市圈就不够精准。”

空间缩小对圈内交通和产业有什么促进作用

除了空间,另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在都市圈内的交通与其所带动的产业发展。

《指引》明确,围绕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间结构,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的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综合交通格局。

同时,深莞惠中心区布局 9 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 5 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 2 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 2 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此外,《指引》提出,强化深莞惠海空枢纽资源整合,构建以深圳港为国际航运枢纽,东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联动惠州机场的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协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质创新型国际门户枢纽。同时,加快惠州平潭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留机场扩容空间,建设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

深圳都市圈的范围缩小,对交通和圈内产业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宋丁表示,都市圈的建设会促进深圳都市圈交通和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各城市之间的道路交通,包括高铁、地铁建设都会加快。“只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在都市圈里,由深圳提出修轨道交通辐射到惠州,国家就会批给你。在都市圈里,过去那些没有办法拿到相关交通政策的城市,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待遇。”

他认为,在大交通铺设的情况下,深圳都市圈未来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大提升。基于产业互补的格局,比如深圳有资金技术优势,惠州有大量的土地和就业人口,双方就能形成发展的合力,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郭万达则认为,深圳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轨道交通,反过来也会促进轨道交通的发展。深圳的轨道交通已经很密集了,但要适应都市圈的发展,关键就是地铁要跟城轨相连。现在深圳跟东莞、惠州、深汕合作区已经有城轨相连,未来就要加强地铁与城轨、与高速公路的联通,加强交通枢纽的建设。“这样,在都市圈内才能真正实现通勤,人们可以住在深圳,去东莞惠州工作,也可以住在东莞惠州,到深圳工作。实现了居住和上班地的分离。”

郭万达表示,首先会带来产业的外溢的效应。深圳的一些产业可以转移到东莞、惠州、深汕,产业链不会中断,因为它的人流、物流成本都很低。

其次是,创新的外溢。一个地方的创新,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为什么会有创新外溢,是因为人才的流动的效应。人为什么会流动,因为东莞惠州的居住成本、生活成本、创业成本可能更低。人们去那里建工厂,就会带来人才的流动,形成创新外溢。

最后是,人才流动、创新的外溢也会带来资本的流动效益,深圳的投资会跟过去。深圳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本身它就有带动的效益,它要辐射周边城市,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此外,他认为,市场规则在都市圈里面更加统一,一定会带来基于市场经济的产业分工、创新的协同、企业布局。企业可以更好地选择总部、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在都市圈里面来布局,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