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迈向美好人居的江苏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2022-05-26 10:19 来源:《人类居住》杂志

文图|施嘉泓(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何常清(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苏地区就是中国理想人居地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然而,江苏又是全国人均资源和环境容量最小的省份之一,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

在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的省情背景下,江苏主动应对资源环境挑战,致力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转型,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区再到美丽宜居城市,积极探索高密度地区迈向绿色低碳的城乡建设实践路径。

绿色建筑发展率先突破

江苏是建筑大省,建筑用能需求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持续增长,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江苏抓住建筑领域规模大、减排成效明显的特点,率先以绿色建筑发展为突破点,把推进绿色建筑作为建设领域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凸显地方特色,提升绿色建筑技术支撑能力。江苏属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的选择应用上具有北方寒冷与南方炎热地区所没有的难度与复杂性。江苏先后制定了15项地方标准,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指导促进绿色建筑从“浅绿”向“深绿”发展。其中,《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成为引领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标准,在2020年修订版中,首次将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纳入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范畴,拓展了清洁能源利用形式;在常规建筑50年设计寿命基础上,新标准给出了100年的技术要求,减少建筑建设和拆除的碳排放;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减少传统装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0.jpg

▲ 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扬州蓝湾国际 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以管控建设工程为着力点,制定地方法规,确保绿色建筑理念落实。绿色建筑的落地实施,关键是建设流程的各环节是否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要求。2015年,江苏发布实施了全国首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紧紧围绕把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嵌入建设工程管理全流程这一核心思想,将相关要求纳入立项审批、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并规定所有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应采用一星级以上、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应采用二星级以上的标准。条例的出台,改变了过去点状推行绿色建筑的状态,启动了法制保障下全面推广的进程。

11.jpg

▲ 住建部和教育部认证的绿色校园示范项目——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12.jpg

▲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二星运行) 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截至2020年底,江苏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面积达到5.5亿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占比达到83.8%,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8%,绿色建筑规模、绿色建筑标识面积等关键指标均在国内位居前列。

绿色城区集成示范拓展

随着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实践的逐步深入,建筑单体的“绿色”与区域整体的“绿色”之间协调性不足的现象日益凸显,如区域供热、供水系统的方式直接影响建筑单体绿色技术的选用。为此,江苏致力推动绿色建筑和区域规划建设融合发展、从单项技术运用向综合技术集成发展,自2010年起选择一定规模的城市区域开展省级绿色城区创建。

完善建设标准体系,强化空间要素的协调关系,引导绿色城区整体发展。江苏制定了《江苏省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等多项文件,加强专项技术应用与空间要素的协调,明确城市再生水系统、区域能源系统、海绵城市技术体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区域绿色技术的应用或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单体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增量成本。

13.jpg

▲ 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主题公园——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  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逐步健全保障机制,强化资金支持和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引导绿色城区有序发展。江苏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绿色城区示范项目累计安排补助资金占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的50%以上。同时,注重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了省级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建设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高效化。此外,出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验收评估办法》,从项目全寿命期角度构建绿色城区规划建设后评估体系。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有75个省级示范绿色城区,基本建立了从规划到实施的低碳生态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从立项审批、土地出让、规划许可、验收审查和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落实低碳生态建设要求,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绿色照明、区域能源站和智能交通等方面广泛开展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

绿色低碳城市全面发展

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城镇化率达到73.4%,城市发展已进入从增量管理为主的阶段,转向增量存量并重、并逐渐以存量优化为主的阶段。江苏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份,积极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通过美丽宜居住区、美丽宜居街区、美丽宜居城市三个层面的建设,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推动城市建设转型。

14.jpg

▲ 理念图

美丽宜居住区建设,注重建筑节能改造和“补短板”事项的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提升既有住区生态效应。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积极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选用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工艺和材料,推广应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透水沥青等产品,整合零星碎地增设绿化场地、口袋公园,加强便民式绿地公园建设。

15.jpg

▲ 全国首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教育基地——江苏省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中心 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美丽宜居街区建设,注重空间形态优化和功能完善,减少日常出行交通碳排放。倡导“小街区、密路网”格局,综合考虑通风、日照等因素,优化建筑群体空间和建筑界面,改善街区微气候、降低热岛效应。丰富街区服务功能,鼓励设施复合利用、沿街业态混合布局,增补养老、托幼、文体等生活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引导居民就近出行,减少碳排放。

16.jpg

▲ 江苏省首批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  图|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注重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试点示范,并强化“绿色低碳+”的系统集成。积极开展国家相关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如无锡和宿迁成为第一批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省9个城市获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称号等。此外,有效整合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垃圾分类治理、地下管网升级等工作,用系统化思维推动项目集成、资源整合,如徐州的“生态修复+公园体系完善”、镇江的“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宿迁的“黑臭水体整治+滨水空间塑造”等,不断强调绿色低碳向宜居城市综合延伸。

17.jpg

▲ 镇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图|镇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8.jpg

▲ 宿迁马陵河黑臭水体整治与滨水空间打造相结合 图|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结语

在力争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为此,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绿色建筑规模总量保持全国最大、建筑碳排放强度力争全国最低;到2030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完成碳达峰任务。这必将推动江苏城乡建设围绕美好人居的目标进一步向绿色、低碳方向有力转型。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