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厦门何以有腔调?

2014-09-02 14:32 来源:海峡旅游 作者:赵燕菁

我不是厦门人,从90年代初到厦门,我在这里待了将近20年,度过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恋爱、生子、安家。我对厦门的印象就是没有印象。之所以没有印象,是因为厦门就是你觉得应该的那样,既不像泉州那样金戈铁马,爱拼能赢;也不像漳州那样从容淡定,随遇而安。

如果腔调就是与众不同,是的,厦门当然有自己的腔调,她的腔调就是她的多样和包容。厦门腔调独特的兼容性,使得每一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人,都感觉那似乎就是自己所期待的腔调。这种独特的兼容,来自于这个城市的自然文化特质,根植于厦门的基因之中,形成于厦门创设之初。

不同于中国其他古老城市,厦门立城于通商和开放的年代。从开埠之始,来自世界的各种腔调,就在城市的基因上刻下了各自的印记。在鼓浪屿上,你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西方的、东方的;基督教的、佛教的;现代的、古代的;海洋的、陆地的;商贾的、农耕的;贫穷的,巨富的……是那么自然,理所应当地共生,共存。看看今天那些甚至同一宗教,同一语言的城市,互相争斗,甚至残杀,才会感到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从自然来讲,厦门山水格局非常多样。前不久,我接待了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他第一次来到厦门,最引起他注意的,就是厦门多样的自然要素。厦门有山——高山和浅丘;有水——大江与大海;有湾——开敞的海湾和封闭的内湖;有岛——人文荟萃的厦门和鼓浪屿,只有沙鸥翔集的鳄鱼屿、火烧屿。沙滩、湿地、溪流……各类地貌,应有尽有;红树、凤凰、相思……杂树生花,落英缤纷。厦门的气候,不似终年温湿如一季的夏威夷、新加坡,而是四季变换,寒暑更替。藤本以建筑师的敏锐,感知到厦门人习以为常的多样。

沙坡尾的老厦门生活,是许多老厦门人眼中厦门腔调的一部分。摄影/罗联璧

正是这样的多样化,带来了厦门兼容的特质。每一个来自他乡的过客,都会遭遇自己熟悉的角落,都会觉得自己天生就属于这里。新加坡的刘太格先生对我说:“中山路的骑楼,使他想起早期的南洋,而筼筜湖一带,最像今天的新加坡。”台湾人更是宾至如归。我陪高雄的陈菊市长参观规划馆,没一会儿,她就同我的讲解员用闽南话聊了起来;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的前会长帕金森先生,一上鼓浪屿,就被她独特的气质迷住,他跟我说这里小尺度的街道,欧式的建筑,使他感觉好像到了英国小城,他强烈建议鼓浪屿要“申遗”。而那时,中国甚至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申遗”。我自己也是如此,从到这里工作,到在这里定居,在别人看来重大的人生变化,我却感到自然而然。而这一切,都是缘于厦门与生俱来的腔调——多样和宽容。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