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厦门何以有腔调?

2014-09-02 14:32 来源:海峡旅游 作者:赵燕菁

对打造厦门的腔调而言,厦门市政府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什么也没有做。自然的腔调,一定是自然形成的。刻意制造的腔调,绝不会产生多样性。厦门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咖啡街。按照规划要求,这些西堤别墅改变用途演变而来的咖啡厅、西餐厅、时尚一条街,没有一栋是规划出来的。同样,华侨新村、南华路吸引游客的特色街区,没有一个是政府规划的。槟榔沿湖的夜总会一条街,开了关,关了开,自然淘汰,适者生存。

同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池子、平安大道相比,这些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发和原生态。就像最文艺的小渔村曾厝垵一样,开始形成的时候,完全没有规划,谁也不知道最后会形成什么样。上海一家时尚杂志,曾专程到厦门采访我,想了解我们是怎样规划那些多样化的街区,结果他们吃惊的发现,我根本没听说过那些时尚界广为人知的家庭旅馆、特色商铺。说来惭愧,我是在北京才听说美图秀秀是厦门的。其实,其他领导们也是通过《纽约时报》中文网,才知道厦门是什么安特卫普。好酒是时间酿出来的。厦门腔调的特色,就是不做作,不假唱,自然天成。

这几年文创正夯,厦门市政府也把文创作为城市的发展方向,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文创的政策。但真正的成功,总是从政府不知道的地方成长出来,政府是否把文创作为发展方向,其实并不重要。舒婷不是政府扶持出来的。时装设计群体的崛起,也不是政府计划出来的。政府不能揠苗助长,只能提供适于植物成长的气候,最后出什么来,则是不可知的。

民间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厦门创意的自发性这几年正在逐步减弱,政府介入是影响因素之一。政府官员的思维往往很简单,他们以为在他们喜欢的花下面拼命浇水,花就会开放。其实对于花而言,什么时候开,更多的取决于气候。政府经常自以为知道怎么扶持文化,却不知道过度的浇水,有时会适得其反。政府介入本身没有错,错在不当的介入。

南洋风格的骑楼,如今只在老城区才能看到。摄影/罗联璧

最近几年,厦门的方案征集和方案专审制度的创新,在驱除劣质设计单位的同时,开始吸引富有创意的建筑设计师。诸如张锦秋、崔恺、斯特恩、周恺、马岩松、本纳道、藤本壮介等著名的设计师,都开始进入厦门。目前正在开展的“19 集美”集群设计,汇聚了隈研吾、刘家琨等前卫建筑师的参加。规划局举办的“规划大讲堂”,同《厦门日报》联合主办“全球建筑大师论坛”以及将要开通的开放设计平台,都为厦门本土设计创造出越来越适合的气候和环境。

“十佳建筑师”、“十佳景观师”、“十佳新锐设计师”活动,厦门本土设计师开始凝聚。凯勒设计的五缘学村、文化艺术中心;李立新、唐洪流设计的筼筜书院、集美万达;林秋达设计的T4 航站楼、曾山雷达站,显示出了本土设计群体的崛起。政府要做的不是揠苗助长,而是创造一种适合的气候,然后耐心等待种子发芽。

《纽约时报》中文网有一篇文章“厦门正在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讲的就是一伙时尚服装设计师自发成长的故事。我想,这个故事,就是厦门腔调的一部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组成了厦门的腔调。从这个故事里,我感觉到的是厦门正在满溢的春天的气息。服装设计不过是灿烂春光里最先萌发出的种子。在宽容、多样化的厦门腔调里,其他的种子萌发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下一粒萌发出的种子是什么。

文章选自《海峡旅游》杂志2014年8月刊特别报道《厦门,腔调突围的城市》。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