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两岸汇聚棚户区、城中村,河道“两面光”的清河经过治理后焕然一新,绝美骑行路线、“网红”黑天鹅家族、浮光跃金的西山落日,让这里成为年轻都市人心中的“生态秘境”;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国企总部迁出后,原办公园区空间焕新,植入在地文化基因,融合皇城气韵、红色岁月和胡同烟火,集合微展馆、书社、艺术中心,重新定义文化艺术空间、文化服务空间以及文化商业空间——北京“城市更新”正在让老旧空间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地标。
文化生态景观深度融合清河之洲获评“最佳更新”
沿着亲水栈道可赏花观鸟的“清河之洲”,已经成为市民骑行、遛娃、露营的好去处。这里凭借绝美骑行路线登上网友票选的北京骑行绿道榜,“网红”黑天鹅家族、绿头鸭、鸳鸯悠然戏水的画面成为都市人私藏的“生态秘境”;野花、芦苇、落日、霓虹……四季皆景,被爱美人士奉为“出片天花板”——这里正是“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释放城市活力的一处缩影。
近日,在北京市委城市工作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指导下,由北京城市更新联盟联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写的《2024北京城市更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中收录了北京城市更新政策清单以及部分更新改造案例指引,充分展现了北京城市更新的成绩和经验。其中,海淀区“清河之洲”(树村段)滨水绿廊景观提升项目获评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项目”。
项目西起树村闸,东至体大西桥,河道长1.17公里;南起清河南岸五环路,北至规划清河北侧路,纵深260米,总提升改造面积约25.73公顷,是清河海淀段整体提升行动的先行示范区。
2023年,“清河之洲”建成。2024年,“清河之源”滨水公园建成,清河支流黑山扈沟完成治理,一个文化、生态与景观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片区初步形成。之后,剩余5处水岸节点将逐步推进,最终形成11.6公里的城市蓝绿生态廊道。
以前的清河随着城市粗糙发展,沿河汇聚了众多棚户区、城中村如树村等,典型的“两面光”河道,几公里一个断面形式不变,仅能满足防洪排水和简单的居民散步功能,由于补水不足,水生态状况也比较差,难得的城市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清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项目团队深入梳理皇家园林文化脉络,充分利用清河及圆明园的历史遗存,以三山五园历史水系、圆明园四十景以及清河发展脉络为文化背景,精心打造了眉月轩与汇芳桥等关键节点。
其中,汇芳桥位于场地中央,汲取圆明园四十景汇芳书院的文化精髓,不仅增强了两岸的交通连接,还成为场地的景观核心。桥梁采用《清明上河图》中传统的木编桥结构形式,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进行创新。通过栏杆疏密变化、阴阳坡对热量的不同反应速度来展现“断桥残雪”的古典意蕴;台阶、平台和桥梁两侧的铜雕,分别取自祥云纹、回字纹、百年好合、鲤鱼跃龙门纹等传统纹样,寓意丰富,并与周边高校产生了深厚的文化衔接。桥两侧的镇水兽头“蚣蝮”,更是承载着保一方平安的美好期许。站在汇芳桥上,游客可远观西山如画美景,近赏碧水潺潺流淌,成为观赏西山落日的绝佳之地。
新建清河之洲生态桥,将清河之洲与北侧树村郊野公园紧密相连,进而通过公园绿道串联形成长达8000多米的慢行环线,直接连通中关村软件园。生态桥跨越清河北侧路,串联起大片绿地,使河道的生态价值充分外溢,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环境品质。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多个部门协同组成工作组,进行全线谋划。例如设计方面全面统筹园林水务,将周边绿地一并纳入河道的设计范畴,将岸线向绿地拓展了10到15米,形成草坡入水的生态化岸线,同时引水入园,在公园内部打造了900多米长的溪流叠水,形成“水边有绿、园中有水”的生态场景。河道内设有生态无人岛,是鸟类、涉禽类活动的理想场所,在项目还没完工的时候就有成群结队的野鸭来此筑巢栖息。一对黑天鹅在此产卵孵化,于2024年春诞下小天鹅5只,一时成为网友热议焦点。
“清河之洲”还为新场景、新应用提供了舞台。运营团队将国潮汉服与传统佳节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逢传统佳节,人们身着汉服前来游园。春季观花,端午展现国学文化,七夕开展相亲姻缘会,中秋有专业的文艺团体来此进行公益表演……来清河之洲过传统佳节,已然成为一种国潮新时尚。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与,高峰期每日入园人数达到4万人次,使清河之洲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点。
传承百年文脉产业园打造特色文化空间
2025年,城市更新仍在继续。响应政府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号召,将总部迁出的国企原办公园区正在启航新篇。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22号,毗邻景山、故宫,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园区原为首开集团总部,更新改造后定位为“文化金融产业园区”,是一个集办公业态、商业业态、公共文化配套和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园。
园区内,九栋建筑错落分布于主干道两侧,其中四栋独栋办公楼正进行内部装修,招商工作已基本完成,国新健康、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等龙头企业即将入驻。
北门处的微展馆正举办书法展,墙面数字大屏展示皇城景山街区数字孪生系统,科技与人文在此交融。一旁的永璞咖啡北京首店于去年8月开业试运营,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国潮风店内装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未来还将引入高品质餐厅、开心麻花剧场等业态。据了解,园区计划于本月正式开园。
首开首院文脉可追溯至百年前:1925年顾颉刚、朱自清等学者在此创立景山书社,出版的《古史辨》曾风靡一时,1937年因抗战书社闭店。1946至1952年,大院成为国立北京大学校舍,先后入住过36位教授及其家属,成为那个时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为了传承百年文脉,首开书院·景山书社于去年12月在园区内开业试运营,联袂北大书店在图书、展览、活动等领域合作,力争成为“寻迹新文化运动”“寻迹北京大学”的必到之地。其内部复刻北大教授旧居微缩景观,楼梯以“根深叶茂”为设计理念,搭配书籍造型装饰,文创区陈列着圆梦百年瓷盘礼盒、趣拼台历等特色产品,临窗阅读区配备茶饮与充电设施,营造出静谧的沉浸式体验环境。
书社窗外,一棵百年国槐见证了大院的风云变幻,首院公司围绕古树打造面向皇城景山街区的精神文化地标——大树艺术中心。今后,大树艺术中心将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届时书社还将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举办“聚首沙龙”“大树艺术季”“大树亮灯仪式”等活动,搭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历史文化街区精细化改造沉浸式剧本徒步“启程”
城市更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难成一蹴而就之功。渐进更新、持续更新成为趋势和方向。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始终聚焦文物保护、环境整治、民生改善和业态提升四大目标,通过“一院一方案”的精细化改造策略,引入了特色餐饮和民宿等多元业态,街区面貌焕然一新。
白皮书发布时,北京城市更新联盟宣布,将开展多项文体活动赋能多个城市更新场景。以老舍先生名著《骆驼祥子》为原型推出的亲子剧本徒步活动将于5月17日举行。祥子的命运在磨石口发生转折,徒步活动则选址石景山区模式口片区,设置7公里徒步路线、10余个互动任务,全程平均用时4小时。通过卡通形象诠释故事线索,结合老街古道、亲子健身等元素,带领市民沉浸式体验更新空间的魅力。
在这场沉浸式剧本徒步中,故事从模式口公园徐徐展开,参与者将沿着永定河引水渠前行至万泉寺遗址公园,这座历史与自然交融的静谧之地将成为组建团队的起点,志同道合的盟友在此结伴踏上旅途。集结后,队伍通过专属入场通道“解锁”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观赏数字化展出的近600年历史的北京地区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壁画,欣赏艺术的同时完成挑战。
沿着蜿蜒而上的京西古道感受200米海拔爬升后,新中国工业遗产模式口水电站赫然显现——这座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水电站,其自动化程度之高曾创下全国纪录。
循着时光轨迹转至承恩寺,神秘的山门开启尘封五百年的历史叩问,数代人未能窥见的寺庙细节此刻向探索者敞开。稍作休整的京西书局里,可免费获得《骆驼祥子》小说,书页与线索在此交织。当天色渐暮,龙王庙广场的喧嚣渐次升腾,作为京西民俗地标,这里是模式口最具烟火气的公共空间,也是文艺活动、亲子打卡的热闹场所。随后来到古道斯存,这座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如今是人气极高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京西历史被浓缩成一部部小微展览。
最终行走至“千年古道,百年老街”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今年3月刚刚上榜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老铺子与石板路风貌交错,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定格住美好的徒步记忆。
北京青年报记者陈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