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庄惟敏: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研究科学路径提升城市建筑品质

2023-09-28 09:0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武汉开幕,本次会议以“人民城市 规划赋能”为主题。在全体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庄惟敏,围绕“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从研究背景、国际经验、法规建议和科学路径等方面开展主题报告。

04 庄惟敏-2-1080.jpg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0次大会在北京召开。吴良镛院士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题为“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呼吁“走向广义建筑学”、“美好的建筑环境与美好的人类社会同时缔造”。

吴良镛院士主持撰写的UIA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获得大会通过。其中提到,如果说20世纪所面临的是“大发展”和“大破坏”,那么21世纪的主题则是“大转折”。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建筑魂的失落,为从业者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共同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包括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造等。《北京宪章》还强调,要“把建筑看作一个循环体系,建筑学要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造”。

时隔三十年,我们又将在2029年再一次迎来这一会议,所要呈现的将不仅仅是跨世纪之年的展望和思考,同时还包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 研究背景

(1)最新政策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建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依据双方合同约定,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明确建筑师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强调建立“前策划、后评估”制度,完善建筑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决策水平。

2020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针对超大型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和重点地段建筑,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责任落实还是宣传引导,国家已经从政策层面给建筑师提出了新要求。

(2)研究目标

建筑师负责制提出对建筑方案的前期营造、落地实施以及使用后评估,进行全过程咨询,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品质。建筑师负责制研究课题的目标包括:国家政策导向分析、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社会对建筑品质的追求。

(3)研究思路

以往从建材产品、市场治理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建筑业一直以来都以业主为问责主体,而实际上对业主责任范围的界定并不是十分清楚,也并不科学;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市场治理主体,所负责的相关流程同样亟待简化调整。从上述问题出发,研究提出建筑师负责制的改革建议。

(4)技术路线

基于以上思路,庄惟敏院士及其团队首先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调研了一线设计企业的情况;而后比较中外建筑师制度,借鉴相关行业经验;并分析相关的数据、目标和路径可行性;最后提出切实的制度与模式改革建议。

2 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历程与现状

20世纪30年代,我国借鉴西方的经验,引进职业建筑师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开始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工,当时的设计师是公务员身份;改革开放以后,设计单位由事业转变为企业,开始强调各个阶段的分工;到90年代,我国重新引进了职业建筑师制;而到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型事务所成立,尤其是国外事务所的进入,工程咨询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

直到本世纪初的前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开始强调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全面推广工程总承包。与此同时,设计机构的业务和身份也逐渐向工程咨询演变。

3 国际通行的建筑设计行政监管经验及借鉴

政府职能调整

政府从原来的全面管理,过渡到“元治理+小政府和大社会”的综合管理,整体监管模式逐步压缩,开始强调分类审批和简化审批。对标国外某些项目特别是在非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的职能和监管正在被弱化,转而强调的是社会监督机制。

手段工具变化

强调建筑师负责制的情况下,国际上采用了保险工具和担保机制。工伤保险、责任保险、履约担保、许可证担保等,逐渐变成建筑师事务所的强制性要求。

强调社会共治

与此同时,以专业信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网络开始在国际上通行。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公众高度参与下的社会共治已经变得十分重要,甚至形成了全社会的基本共识。

4 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职业制度对比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职业制度已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各主体的职责也在发生变化。

建筑工程建造最初的模式是由业主直接委托工匠设计并建设;随着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形成了业主、建筑师、承包商构成的三方关系;之后在房地产开发和商品化过程中出现了开发商这一特殊的角色,逐渐将建筑变成产品。时至今日,建筑设计职责回归到工程总承包机制(EPC),即由建筑师负责,实现完整的产品交接。

根据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对建筑师职责和核心服务范围的界定,建筑师应有足够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的知识、和有关规划过程的技能;对在将设计构思转换为实际建筑物,将规划纳入总体规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业、组织、法规和程序方面要有足够的知识;且应负责从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调研、到生命周期规划、施工管理,到使用后评估等等一系列全流程服务。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师长期以来的工作主要是从接受任务书开始到建筑设计,直至施工图结束。建筑师一直把自己的业务包在很小的范围,造成了建筑与规划层面的长期脱节。对比国际同行、参考UIA的建议,以及今天我国政府对建筑师的新要求,有必要将生命周期规划、施工管理服务和使用后评估等,都包含在建筑师业务范围中。

5 我国施行建筑师负责制法规建议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和国内外横向对比,庄惟敏院士在以下七个方面分别提出建议:

1.建筑师负责制的实施建议

(1)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依据双方合同约定,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明确建筑师应承担的设计咨询责任。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非常复杂,其中签发指令是建筑师负责制最关键的一条,直接决定了后续分包和施工单位的委派。

(2)扩大建筑师的职业范围,统合被肢解的业务链条,在代理业主覆盖建筑设计、施工环节并对建筑物的最终质量、造价、工期承担设计和监督责任之外,根据合同约定,提倡建筑师扩展产业链,实施全过程工程咨询和设计总包,涵盖建筑工程的策划、设计、招标、施工、运维的全过程。

以往建筑师非但没有被赋予这些权利,为避免潜在的行业损害的可能性,相关权利甚至还一度被削弱。

2.监理制度的实施建议

第三方监理制从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天。这一制度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带来了建筑师依赖第三方监理及第三方监理的立场和价值观可能和建筑师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庄惟敏院士提出:

(1)建议通过顶层设计改革工程监理机制,即对于“建筑师负责制项目”,不再强制要求进行工程监理。对于具备相应能力的负责建筑师团队允许由负责建筑师团队代替监理模式。

(2)按建筑师负责制下国际惯例的责任范围调整监理职责,避免监理责任范围过大而对建筑师负责制造成伤害。

3.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建议

通常情况下招标主体是业主,然而在倡导建筑师负责制的前提下,一定要由建筑师组织招标,并授予建筑师一票否决权。具体建议包括:

(1)建议赋予建筑师主持招标工作的权利,由建筑师牵头负责统筹其他招投标相关的咨询专家的工作,以确保建筑师对招投标质量的控制需求。

(2)建议评标委员会由负责建筑师推荐专家组建;或由负责建筑师担任评标委员会主席。并授权负责建筑师对招标结果的“一票否决”权。

(3)鼓励建筑师借助有效的工程担保机制提升其对施工及供货合同的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水平。

4.工程验收与质量保修制度的实施建议

(1)建议设立由建筑师领衔的验收制度,并配套单独拟定建筑师负责制的合同范本。其中应明确:建筑师是工程验收的组织者和批准人。

(2)建议将编制《工程验收标准与房屋保修维护手册》纳入建筑师工作范围,并作为工程验收及后续房屋保修和维护工作开展的依据。

(3)建议授予建筑师在缺陷责任期结束后,向承包商签发缺陷责任证书的权利。

5.合规报建制度的实施建议

合规报建一直是很复杂的过程,建议授权给建筑师合规报建的工作,将图纸责任交还到建筑师手中。而由此带来的建筑师工作量的增加,可以通过重新核算收费标准,建立明确市场定位来解决。具体包括:

(1)建议授权建筑师负责合规报建工作。政府不受理非专业业主自行报建。

(2)建议对建筑师负责制项目实施备案承诺制。建立建筑师负责制专属审批通道和流程。

(3)建议政府设立综合审查部门来对接建筑师的工作,在建筑师认为有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合规咨询,尽可能减少政府的多头管理。

(4)建议明确建筑师应对图纸负全责,设计及图纸责任回归建筑师、回归设计院。

(5)建议合理划分负责建筑师与专业工程师之间的工作责任范围。建筑师与所有专业工程师一道,对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和缺陷责任认定和维修管理的全过程负责。

(6)建议施工图审图制度改为政府以抽查方式委托第三方审图。

(7)制定建筑师负责制服务收费参考标准,引导市场合理支付建筑师服务报酬。

6.执业制度的实施建议

(1)建议重新调整注册建筑师的具体执业范围。

(2)建议“建筑师负责制下,注册建筑师的服务范围不受单位的业务范围所限”。

(3)建议破除传统双轨制责任制,明确设计企业和建筑师个人之间的责权界定。消除企业资质评定与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矛盾带来的责权问题。但需要明确建筑师与其所在单位要承担连带责任。

7.准入制度的实施建议

为确保建筑师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实现全过程咨询,一定要落实保险机制,做到风险互认。

(1)建议以投保建筑专业人士个人执业保险作为负责建筑师的准入门槛。

(2)建议组织本地有实力的代表性设计院、建筑师、及与负责建筑师有工作协同关系的相关专业工程师积极参与建筑专业人士相互保险社的筹建,加速推动支持建筑师尽职执业和维系职业道德标准的专业共同体的培育。

(3)鼓励负责建筑师与落实了个人执业保险的其他专业工程师相互合作。以便形成一种基于建筑师负责制的新型市场化的准入门槛。

最后,庄惟敏院士总结道,建筑师负责制的关键在于设计的科学性和制定合理的设计决策程序。基于以上建议,建筑师的职能将由单纯的设计拓展到管理与决策全过程。

6 研究科学路径

概念源起

“策划”的概念最初始于德州大学分校的CRS研究所,这一概念是建筑师全过程咨询的雏形和理论基础。相应的,这项成果给美国建筑师业态带来了本质的变化。

理论提出

早在90年代初,庄惟敏院士率先在国内提出“前策划-后评估”理论,即“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分析为依据,通过决策技术、设计验证和后评估反馈,实施建筑设计科学决策的理论方法体系,并搭建设计决策平台,实现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该理论首次提出在我国建设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设立“建筑策划”环节,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前策划-后评估”闭环流程。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复杂城市建筑巨系统情况下我们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路径探索

今天的机器学习以及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有望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从摆脱原本繁琐的图形处理中解脱出来,并通过新方法来实现数据挖掘,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系列国际学术机构的研究同样通过对智能化路径的不懈探索、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关注、对建筑全寿期的策划流程完善,最终导向对设计科学决策研究。这项科学的决策最终告诉我们,建筑设计除了个性创意之外,一定有科学的规律可循,这种科学规律可以贯穿建筑全过程,实现前端和城市规划对接,后端和智能建造对接,形成一个整体。该路径是当前国际前沿焦点,是实现大型复杂建筑工程全过程智能管控的关键技术和重中之重。

目标展望

“前策划-后评估”技术希望通过建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分析、模拟预测、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找到突破性关键技术,对人和行为进行泛在感知信号的提取,从而研究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并将空间认知和评价反馈到全过程,实现智慧和整合设计方法,贯穿到前期的策划和后端的使用评估整个过程。

目前,建筑师负责制度已经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在未来的工作中,是否能够真正打通从规划到设计到建造的全流程智慧产业链,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报告整理人:刘锦鑫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