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华晨:专注与分心在规划中的所愿所得

2023-06-19 09:4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专注与分心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恰当组合并交替采用以实现正向的绩效。兼顾浪漫和现实的规划主义者,能够借助机遇使生活走向更美好,更有勇气和能力在生活走向灾难之前及时地化解危机。

1.png

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是学习与工作得以取得成效的关键态度。很多成功案例都揭示了专注对于把事办成的关键作用,也有不少懊悔的案例说明了分心对于办事不力的毁损作用。态度与坚持是保证做事向目标推进的第一步。成功者在总结经验时,往往会吐露出如何抵制诱惑、不被困难和意外裹挟、以及保持持之以恒的行动坚定性;而懊悔者在反思教训时,除了责怪自身存在浅尝辄止的弱点外,也会发现引发分心的客观因素层出不穷,从而严重地搅乱了保持聚精会神的必备条件和心态。假设成功者与懊悔者都懂得保持专注与抵制分心是必须的,那么,分心是应该避免吗?分心是如此难以避免吗?

2.jpg

1、24小时的专注与分心

每天有24个小时,保持专注的方式可以是具有足够的注意[1]强度连续做某件事,典型的案例可以是一位高三的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均在学习和复习。常人熟知的成语“废寝忘食”,揭示了专注的强度和持续力基本是以人的生理需要作为极限值,对毅力的褒扬通常是对态度的首肯,却不是对绩效的确认。多个24小时后,继续专注的难度则不再以毅力的强悍而退让,吃饭、睡觉的生理需要、以及集中注意力的难以奏效,基本会将分心的诉求传输至身体部件,此时,无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再如何拒认分心的诉求,身体部件已不再遵从大脑,如果大脑仍一意孤行,身体就以生病予以回应,决然中止达到极限值的“废寝忘食”。

生理反应导致的分心诉求是人体自然组成部分的功能特征,也是人体身心多系统合成效应的结果。主观上关于专注的决心势必受到客观上身体机能阈值的限定,在阈值范围内的可行条件下,“废寝忘食”激发的专注能够产生正向的绩效,但如果一味苛求专注的状态,“废寝忘食”对于绩效并不是无损的。因此,专注与分心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恰当组合并交替采用以实现正向的绩效。

2、高三阶段的专注模式

高三阶段的高强度学习节奏是很多经历者不易遗忘的场景。经过长达一年连续紧张的学习与复习,可能是感谢自己的付出和坚持,是无奈接受的单调和责任,也可能是遭遇的黑暗和痛苦,或者是懊悔和失败。在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高三学生所能投入的专注,可能达到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极限程度,最终高考分数的结果,会使人们确信专注的价值、专注的过度而影响了身心功能正常发挥、专注的极限程度、以及无法专注。学业效果的好坏构成了高三阶段专注模式的得失并存,强化至极的“废寝忘食”使能够承受高度专注而身心功能发挥不走形的学生脱颖而出,专注一旦成为被迫就会身心俱疲而无法实现绩效,专注一旦过度而引起的分心诉求反而更为强烈,专注的结果难以实现时将导致更深度的挫败感和无意义感。

高三阶段有限的考纲范围和单纯目标导向的作息状态,其积淀而成的专注模式可能使适应者视为宝典,使应付者疲于奔命,也可能使不适应者心生芥蒂而引发厌学情绪,甚至也可能使几近崩溃者完全陷入绝望。高三结束后许多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以分钟为计量单位来安排作息的学神仍受到推崇,绩点至上的评判制度能够延续高三专注模式的实用性。然而,随着高校通识教育的倡导和专业交叉趋势的显著,明显有别于高三仅数个单纯科目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随之凸显出分心的必要,研究型的学习训练、跨学科的思维范式渗透、低查重率的论文撰写、课余活动的丰富、甚至谈恋爱的能力和方式等,均脱离了存在固定考纲和标准答案的范畴。于是,高三阶段的专注模式就此戛然而止。

3.jpg

3、专注(或分心)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相比高三阶段的单调,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课内外的所见所闻均可以作为学习的内容,一些对高三阶段专注模式不适应的学生,能够发现从专注之外获取知识的多种可能,反而如鱼得水地兼有绩效和放松。固守专注可能对发散性思维和跨界式知识学习发怵,非要弄明白和总弄不明白,对于深度专注者的心理创伤远大于其对自身能力的担忧。由于高校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不为学习方式设限,游离在固有方式之外的恰当分心,既有尝试的可能,也有另辟蹊径的必要。诚然,高校中可能引发的分心选择余地可以大至法律允许的所有范围,无限制的分心导致任性选择或跟风逐流,也孕育了一些学生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高校毕业生在职场遇到了更为繁杂的分心因素则会加剧顾此失彼的感受。工作上的节外生枝、人事关系的错综复杂、家庭琐事的是非难断、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等,均会产生有悖于预想的分心因素。因此,在高三阶段想要专注无需梦寐以求,而校外的工作和生活中滋生的客观分心因素却往往不请自来;高三阶段出现分心会感到自责和愧疚,而在职场上想不被外界打扰,以保持专注的精神状态,则显得异想天开。

专注是增强思维深度的必要条件,分心是扩展思维广度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学生还是职业工作者,通过废寝忘食而取得绩效的事例真实可靠,但劳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妇孺皆知;解决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心思,而深陷死角却不自知的钻牛角尖,也需要及时分心,通过改弦易辙以摆脱困境。合理而有效的专注与分心组合,体现出一种脉冲[2]思维形式。依据目标的需要和条件的可能性,主动地运用专注或分心的方式,将有助于提升绩效,反之,专注的过程频受打扰、分心的目标没有出路或漫无边际,则将显著地毁损绩效。因此,掌控并管理专注和分心的组合,既能够运用于规划工作,其本身也是一个规划问题。

4、专注与分心在规划中的现象

规划内容涉及的广度之大、触角之多、关联之杂,以至于难以断定还有什么事与规划无关。尽管任何规划专业的学生均无法在学业阶段中涵盖所有的专业知识,但规划行业仍期望规划教育不断增加新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分心的冲击一方面加快了规划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也使规划专业的从业者坦然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奢望。持续扩展的规划范畴使得整体性的要素通盘梳理尚来不及达到安置就位的程度,因此,规划依靠专注以遵循理性过程和取得集成绩效的努力虽然从未中断,但专注只能发生在局部。任一规划项目或成果的结论均处在主观理性的范围之内,如果需要再度吸纳客观要素,结论的形成只能不断推迟。

4.1 既面面俱到又相互矛盾

规划成果由此包含了原则上的面面俱到和要素上的相互牵制。要素的丢失会导致关联链接的中断,而要素的增多却会倍增要素之间协调与平衡的难度。矛盾体的一对要素通常是规划需要处置的协调与平衡任务,如公平与效率、发展与保护、产值与环保、特色与规范、以及空间的集约与开敞等,兼顾各种要素以及平衡要素之间的冲突,在原则性结论上已无需再过多投入专注来论证对错,而在如何平衡要素的程度上,却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使规划实施时的走样都能找到上位规划原则的依据。这些原则上易于论断而具体实施上可左右摇摆的问题,其有效对策的形成则需要额外的专注。由于是额外,现实中就不易发生。

4.2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专注只在局部,导致包罗万象与细致入微陷于两难抉择。规划成果文本的增厚,多数属于力求包罗万象,经过多轮磨合和多方意见的汇总,原则性的成果均可以形成范本供其它后续成果采用,而成果的全部内容鲜有单一评审专家投入通读的专注。某些规划成果在局部问题上具有细致入微的特点或形成不落俗套的特色,但在评审时会大概率地遭遇有违全面性的质疑或已有规范的否定。一旦行业形成了先验的惯例和评判导向,规划成果的稳妥和争取得到报批的专注必然会获得重视,勇于创新的意念即使可能萌发,也会因权衡代价后归于熄灭。

学术界的评审制度以及文献综述的比对规则,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现象起到了背书的作用。学术成果的现有质量管控体系,在保证成果符合底线要求中成效斐然,但无意间也将对学术贡献的专注被吸引到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登刊物的级别上来。学者一旦专注于如何符合管控制度的各项条款细节,在学术内容的精益求精上就形成了分心;文献综述的盛行对于学术研究中的主题范围界定、归纳已有成果基础、以及发现有待研究重点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文献综述的引经据典威力也能成为遏制叛逆的杀器,如果受制于文献综述固化的一团和气氛围,学术的突破性成果则持续冬眠,学术争议则归于稀有。

4.3 规则的局部性与多规则复合的异化效应

规则制定的初衷均是专注的,但总是局部的。高校的教师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而有关教学或科研的规则均强调了各自的重要性;出现劳逸结合的分心,多在体检报告显示了数据超标或参加追悼仪式后唤起了思绪震动;行政部门的不同层级的人员,时常会接到时间冲突的会议通知,而通知专门强调专注的措辞往往是:会议重要,请妥善安排好工作,不得缺席!各类规则在其强调和能够施加影响力的范围内力求形成最大限度的专注,但在多规则复合作用下,分心的场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多规则各自强调的专注,衍生了语义上含混而社会意义上通行的表达——重中之重,表明区分轻重将因标准的分心就造成了“重中还有轻”。多规则复合如果使执行者产生无所适从或预期成本过高之时,执行者的分心易于趋向以“不作为”取代“作为易错”,规则的后果如果造成执行者专注于免责,规则制定的初衷就很难予以专注了。

鉴于规划中的多要素和多系统的属性,专注于全局的愿望与顾此失彼的规则也是屡见不鲜。专注发展时忽视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性、专注保护和舒适时遗忘资金的来源、专注竞争时低估弱势者的抵触、专注弱势群体时缺失了对导致弱势的原因甄别、以及专注反对声最小化时拘泥于保持现状等,表明了规划中众多的要素、过程、层次、有关部门、和时限长短等种种规则复合的异化效应,促使“重中之重”的表诉在不同状态下宛如候鸟一样往复重现,“既要,又要”的平衡模式扮演了应对一切分歧的万全之策。时而专注时而分心的处事特点,揭示了规划中轻重缓急的动态性和结论判断的时效性。

4.4 定量与定性的纠缠

信息社会迎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革命,使定量感知、分析及展示手段取得重大进展,依靠科技进步构建数字政府、城市、规划等,促使人们树立对定量方法的信任和信心。一切均可数字化在理论上是可靠的,在现实中也不断得到证实。

而定性的简化效果却依然坚挺。证明“我妈是我妈”,如果一定要以定量方法予以证实,就必须把所有可能的量化细节都查实到滴水不漏的程度,一旦细节无法查实或查实手段失误,就将面临法定意义上没有妈或换一个妈的事实。定量手段对于无法取得数据的过去或历史会勉为其难,如同诸葛亮的智商数据无从获取,但其智慧过人的定性评价则就此定论。定性与定量的纠缠起因于方法的逻辑性,也质疑于结果的有效性。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的分分合合表明了信任的专注与分心时隐时现;ChatGPT[3]的出现更是对智能的定义和生成诠释为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因此,规划中以往缺乏定量方法的缺陷有必要进行专注的弥补,而定性的效用也不是依此丢弃。

4.jpg

5、规划的何以专注与何以分心

个人出现专注和分心是正常的心理与生理现象,有意识地主动调控并管理专注和分心的组合,将显著地提高工作的成效并保持健康的心态。规划工作的庞大内容和复杂体系,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予以支撑,也不能因望而生畏而龟缩不前。采用规划的思维来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是能够筛选出一条合理并可行之路。

个人无法包打天下的事实,则表明了团队构建的必要。团队成员的数量自然是承担工作量的关键要素,而团队成员的专长更是工作能力的素质保障。在团队的组织框架下,更容易以专注培育专长,以分心推进跨界,并得以调配成员的组合以应对定制化服务的需求。团队意识可以超越专业、所属单位或机构、以及熟人圈的界限,善用互联网平台的便利,甚至可以将ChatGPT的资源作为团队成员的专长。专业的定义只是概述了需要专注的方向,而需要承担和解决的具体问题却往往呈现了此起彼伏的分心。鉴于规划工作的综合性特点,在经历了长期磨合与试错之后,团队意识已成为规划师们具有共识的理念。因此,团队意识不仅是规划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原则,也将促进规划师个人整合其知识积累,形成便于与他人合作的知识结构和交互沟通能力。

个性化与交互性的并驾齐驱展现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发挥各自专长并激发专注的潜能,有助于精益求精的硕果如愿地水到渠成;鼓励广泛的互动并启迪新颖的妙招,是对人类文明璀璨长河的添彩。团队合作的互助与顺畅离不开换位思考的主动性分心,当时代进入了既往认知频遭颠覆和规则体系临近重组的换季期,依赖已证明可靠与成熟的惯例并不一定能够保证继续生效。对意外保持乐观、对陌生保持敬畏、以及对挑战保持包容,对于非稳态的规划体系是一个更具韧性的认知和行动导向。无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社会运转变轨的恐惧,还是文化割裂是否会导致价值观择决的迷茫,社会迭代恰巧出现在当下必然是机遇与危机并存。乐观主义者提示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自然界也提示了,春天来了也预示着下一个冬天更加接近。兼顾浪漫和现实的规划主义者,能够借助机遇使生活走向更美好,更有勇气和能力在生活走向灾难之前及时地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注意(心理学术语),[EB/OL]. [2023-05-2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A8%E6%84%8F/3835739?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Baidu Encyclopedia.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terminology) [自行翻译][EB/OL]. [2023-05-2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A8%E6%84%8F/3835739?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 百度百科.脉冲(电子技术定义),[EB/OL]. [2023-05-2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4%89%E5%86%B2/1938481?fr=aladdin

Baidu Encyclopedia. Pulse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finition)

[自行翻译],[EB/OL]. [2023-05-29].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