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王树声: 中国城市规划智慧的现代传承

2018-11-24 22:0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11月24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杭州启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树声教授以“中国城市规划智慧的现代传承”为题作报告。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中华文明孕育了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世代累积经验的结晶,是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

王树声教授指出,重视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历代规划人物都将坚守和光大中国优秀规划传统,作为光荣且崇高的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华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整理和挖掘,为迎接中国城市文化的复兴做好学术准备。

王树声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自2002年起,开展了遍及全国的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发掘与学习。团队结合《中国古籍总目》,对中国古代有关城市方面的史料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数据统计覆盖全国各地区1400余座城市, 6000余幅城市图,10000余篇历史文献,历时12年,凝炼中国历代经典规划设计经验3700余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数据库”,涉及自然、人文、历史、经济、科技、生态、民族、人物、军事等诸多类型及方面。

王树声教授基于既往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智慧的现代传承,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中国规划在自然山水认知模式、结合自然山水的层次和秩序构建等方面积累了独特经验。传统规划始终以人的在地感受为出发点,且在每一个城市周围都形成一个“大环”,并根据“大环”界域内山水空间远近关系,归纳为内形、外形、大形的概念,三形的统筹对现代规划设计极具启发意义。

第二,城市人文空间规划。中国历史上以“首善”言城,民国时期更是提出城市建设重在“进求精神之地”。我国数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形成了优秀的人文规划传统和人文优先原则。中国城市山水秩序与人文空间秩序融合形成了“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其中,山水是城市的自然坐标,人文是城市的精神坐标。基于中国传统人文规划传统,汇报提出新时代的“文地”及“文地系统规划”, 文地就是文化用地,在城市中担负城市文化职能,用以承载城市精神文化价值、凝聚城市情感记忆和服务居民文化生活。文地系统规划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城市文化精神定位、城市文地要素构成、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设计、城市文地规模的确定、文地系统规划的层次。

第三,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国规划十分重视将古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有一种普遍的历史传承意识,一方面重视古迹本身的维护,更重视发挥古迹的文化意义,实现古今人心的“相通”,体现了中国规划的“历史接续”思想。

第四,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面对经济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传统规划早已形成了“革化调适”、“富教并重”等中国智慧。其中,“革化调适”原则,倡导在发展的过程中,善于把握因循与革化的辩证关系,把貌似矛盾对立的问题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富教并重”,即在城市因经济发展而富庶之后,规划仍有一种“人”的意识,不忘城市对人的化育功能。

最后,王树声教授指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是一座伟大的智慧宝库,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现代城市规划学术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城市规划学术传承来讲,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