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智慧旅游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关键点

2024-10-17 14:05 来源:南粤规划 作者:席建超

导读

9月8日,作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学术研讨会“智慧文旅赋能美丽县镇村”平行分会场成功举办。本场学术论坛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应邀作了题为《智慧旅游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关键点》的报告。

1.png

席建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席建超对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城乡流动性的缺乏、年轻一代对土地情感的减弱、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种挑战开展了全面探讨。通过浙江省万村景区计划的成功经验的分享,讨论了智慧旅游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与旅游赋能、产业兴旺等方面的若干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智慧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导向和关键点。

席建超首先分析了新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导向,认为推动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基本遵循,以文彰旅,以旅塑文,文化让旅游站得更高,旅游能让文化走得更远。2024年5月17日的旅游发展大会传递出的信息表明,旅游业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变成一种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与高品质生活、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从服务国家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增进文明互鉴的角度来思考文化和旅游业,坚持守正创新尤为重要。

席建超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应建立国家文化标识体系,做好生态功能分区,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并关注管理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投融资模式导入。二是关于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投融资模式的融合,不应孤立地看成一个简单的城市问题、乡村问题或是旅游问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供给和需求、保护和开发、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从需求端看,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旅游化、旅游生活化的概念,正好与整体导向是一致的,体现出学习性、成长性。从供给侧看,旅游产业有三个导向:一是“跑步进城”,即在过去40年城镇化基础上,未来将更加重视城市旅游要素的集聚和再利用;二是“稳步强景”,全国2万个景区中头部近350家景区的营收占2万家景区的40%,约4000家4A级景区占40%,1.6万家景区占了营收的20%,需要进一步系统性推进存量景区资产的盘活;三是“缓步下乡”,乡村旅游正进入深水区,但表现出人才缺乏和品质欠佳这两方面的城乡二元矛盾。

对于乡村旅游如何赋能促进乡村振兴,席建超强调,乡村振兴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我国的乡村地区长期面临着缺人(人口流失,人才缺乏)、缺地(要素固化,流转不畅)、缺钱(高度依赖政府投资,市场主体弱)的困境,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的跃迁,从种地转为现代服务业;二是改善乡村居住的模式,传统文化沉淀在乡村某些特定的区域;三是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自发变成自觉;四是乡村旅游的背后是城市大工业化的发展,但旅游能够让人们重回乡村并且就近就业;五是发展一种主客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

3.png

随后,席建超分享了浙江“万村景区计划”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席建超进一步探讨了智慧文旅领域的两个导向,一是旅游产业的数字化,即对传统旅游产业的数字化的改造,实现精确的管理、精致的服务和精准的营销,改善传统服务链条某个环节,提升便利化程度,节约管理成本;二是真正对未来旅游业发展颠覆性的数字旅游产业化,即通过科技赋能创造不同于传统产品业态的新形势、新场景,催生新产业、新生态。

4.png

5.png

最后,席建超再次强调了乡村旅游的几个关键点:一是智慧文旅赋能最终导向美丽乡村建设的传递能力依然较弱,乡村旅游存在主体分散、规模小、力量弱、范围窄等特点,对乡村振兴和建设的赋能仍然存在多个层级的缺失;二是乡村旅游存在非稳态特性,虽然可通过农产品销售等方式获得一定的收益,但乡村规划建设和延续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聚焦于乡村规划建设和文化传承尤为重要;三是当前乡村旅游的运作机制较为初步,缺乏系统的市场化策略和运作模式;四是乡村旅游需要人才的保障,市场的下沉在县一级已接近瓶颈,未来村一级的旅游市场将面临较大挑战,应努力发掘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

图片

发言整理 | 费智涛 张思敏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