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长江新城:发挥先天优势 开创智慧城市标准

2017-10-23 09:03 来源:长江日报

如何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建设长江新城?10月21日上午,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前期研讨会举行,多位院士、专家聚首武汉,他们结合目前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最前沿的思想、理念,就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提出真知灼见。

让长江新城开创智慧城市标准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我们规划的是未来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说,我们要把这个事情的难度估计得更充分一点,要有更高的要求,但也要有自信,相信我们能打造、树立一个品牌。

怎么样体现长江新城是创新之城?丁烈云说,创新基地的等级决定了创新之城的创新水平。我国创新基地分布是金字塔形的,最高的创新基地就是国家实验室。从现有经验看,还是要想办法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长江新城,比如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安徽合肥,“如果有了这个,全球的科学家都会云集到这个地方”。

丁烈云说,长江新城要打造智慧之城,一要有智慧城市标准,二要大力发展智能产业。现在大家都有智慧城市的理念,但这一理念怎么落地,还真没有哪个城市有一套标准、一套办法。希望长江新城在这方面有所开创。

丁烈云呼吁,长江新城要把水的课题做足。武汉最大的优势就是水,但亲水性还不够。东湖绿道在亲水性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把水和人由疏远的关系变成很亲密的关系,“华科大很多老师晚上九十点钟从实验室出来后,还要去绿道转一转”。

他说:“要在长江新城里把地下空间的资源做足,如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得好,就等于我们增加了很多土地资源。”具体来说,不是做一下地下停车场就行,要有更大的手笔,把更多的功能、设施放到地下,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

发挥好长江新城的“先天”优势

钮新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设计院院长

钮新强参与了长江新城选址的相关工作,此次参与评选,他对武汉建设长江新城、长江新区又有了更深的认识。“规划的高度有了、理念有了,关键是怎么把理念落地,把理念在规划当中体现。”他认为,首先要深入了解武汉的地理条件、人文背景和历史文化,以及武汉发展的现状和长江新城的定位。

他提到,长江新城的“先天条件”好,自然环境、资源环境、发展基础环境等方面条件优越。

长江新城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毗邻长江武汉段最宽江面和最大江心岛天兴洲,拥有武湖、草湖等11个大小湖泊和朱家河、府河、滠水河、倒水等6条河港水系。

钮新强认为长江新城水的特色如此突出,需要用心规划,并对其复杂性、系统性有全面了解,应列专项进行研究。此外,他特别强调规划的系统性,路网、堤防建设、地下空间利用、管网系统均要系统考虑。

“不仅要把长江新城建设成绿色生态示范区,更要建成科技创新驱动的示范区。”武汉的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钮新强希望长江新城在规划战略、政策制定上,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充分体现这一特色。

要有多功能高品质的创新空间单元

李晓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主持过国内众多新城、新区规划方案,李晓江对武汉长江新城规划建设有独到的认识。“重新审视新区发展,我们怎么从人的基本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这两个最根本性的变化,看我们的规划,我们的空间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

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变化就是人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满足温饱到追求更美好、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也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提供有效供给,满足需求。

李晓江认为,应该重视三个“回归”:从工业园区向城市复合功能区回归;从经济增长向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回归;从单纯就业向丰富社会生活回归。并由此提出三个提升——产业经济提升、生活品质提升、公共服务提升。

李晓江认为,长江新城的发展应该有三个空间策略:第一,要聚集,用新型供给填充形成功能完备的组团,而不是碎片化、孤岛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从土地利用的功能性布局转向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空间组织,以人的“职—住—服—娱”关系组织空间。“这样的创新空间单元是多功能的,是职住相对平衡的,有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让人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可以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

此外,通过合理的交通服务,用时间换距离、换服务、换品质,把交通系统做好,把已经碎片化的空间重新缝合起来。

长江新城需要全球性不可替代的标志

余少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少华认为,此次全球征集而来的30套方案基本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大城”的想法,规划材料比较翔实,有很多思路值得借鉴。

余少华提出,长江新城要一个“机制”来打破现有格局,一个“引擎”来拉动经济发展,一个“平台”来实现创新创业,一个“窗口”来导入国际合作,一个“台阶”来实现转型升级,一个“载体”来创立全球标志,一个“中心”来示范科技创新。

余少华说,长江新城需要全球性、不可替代的标志,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几个跨国公司总部在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多个大师级人物和团队在此常住等。

“从历次科技革命看,一旦有新的技术产生,一定会有新产业出现。”余少华说,蒸汽机、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产业的推动,无一不佐证了这一观察。

余少华说,互联网是近50年来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目前互联网至少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网民35亿,手机用户74亿,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政治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长江新城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进行谋划,这是一个极好的窗口期,抓得好,我们就能搭上人类高速增长的飞行器。

清晰认识过去将使总体规划站得更高

童纯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

童纯跃说,武汉急需一个空间发展格局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我们需要客观、清晰、专业地认识过去30年间,武汉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及矛盾,这可以使长江新城的总体规划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童纯跃说,长江新城在规划前需要回答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定位新城的基本功能,这要明确新城与武汉城市圈、武汉其他区之间的关系。二是要谋划好先期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三是要描述好未来城市的内涵、特征、标准、社会经济关系等。

童纯跃说,在长江新城的规划中,要做实一系列认知基础,例如新城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哪些可以建设,哪些不可以建设。“关于认知基础,我觉得至少有两大前提,一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二是不搞土地财政。”

“第二个认知,是对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有很好的认知。比如说人与自然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比如城市病的问题,以及缺乏城市特色空间等问题。”童纯跃说。

要进一步探索可控机制。童纯跃从行政规划角度提出四个方面可控的机制,一是建立可反馈调整的长江新城与重大项目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反馈机制;二是建立长江新城建设项目的准入和负面清单机制;三是针对生态敏感地区,建立灵敏的动态新城保护机制;四是建立项目建设实施的次序机制,避免规划跟着项目走。

打造山水相依文化和谐的品质城市

崔功豪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记者许魏巍 摄

崔功豪为长江新城提出了“产—城—绿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他认为,要进一步认识长江新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支点作用。

长江新城的定位是“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未来城市发展的样板区”,体现了武汉的宏大气魄。未来城市是什么?崔功豪认为,未来城市或许有很多不确定,但肯定是一个智能的城市、智慧城市。

“我们讲未来城市肯定是品质之城,什么品质?城市的品质。什么是城市品质?是人满意的城市。”崔功豪认为,城市的品质可归为四个环境:一是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物质环境,二是山水相依的生态环境,三是文化和谐的社会环境,四是人性化尺度的空间环境。这样的城市才是希望之城。“所以,我认为长江新城应该把智能之城和生活之城、希望之城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

在长江新城的空间关系上,崔功豪建议根据自然环境和发展趋势,“灵性、弹性、人性”布局,要有灵活的空间结构,善于留白,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记者夏琼 胡雪璇 通讯员林汝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专访尹稚:四大城市群不存在极端“内卷